正文 第2章 女孩需要更多的愛和關注(1)(2 / 3)

一位年輕媽媽和女兒發生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三月的一天,一位媽媽帶著8歲的女兒美玉到野外踏青。

走在野外鄉間的小路上,玉玉顯得特別興奮,邊走邊跳,看到那些開得鮮豔但又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兒,她高興得甚至蹲在那兒,對著那些花朵說話,居然有半個小時。

這位母親很詫異,問女兒:“你在對花兒說些什麼啊?”

她回答:“我對花兒說,你們今天開得真好看。我要是能每天和你們在一起就好了。”

母親又問:“你為什麼要蹲下來對花兒悄悄說話呢?”

女兒說:“對花兒說話,一定要蹲下來的,在花兒的麵前輕輕地說話,這樣花兒才能聽得見呀。”

聽了女兒的話,這位母親感慨萬千,不僅是因為孩子的愛心,更多的是對教育孩子的反思:連孩子都知道對花兒說話要蹲下來輕輕地說,而我們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時又是怎樣做的呢?我們常常喜歡把孩子比喻成祖國的花朵,然而在“花朵”麵前,我們與之交流、溝通時,又有幾次是蹲下來悄悄說的呢?

蹲下來與孩子交流是現行教育中一種很熱門的教育觀點。它強調的是一種平等的觀念。因為,隻有家庭內部民主平等的人際關係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維生素”。

尊重孩子,首先應該認識到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長的架子,使孩子覺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要禮待孩子,不打罵他們。父母做錯事、說錯話,要勇於向孩子承認錯誤,這並不會由此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卻常常可以看到父母站在那裏,大聲嗬斥孩子:“過來!別摸!”“去!去!去!別煩我”,用這種居高臨下、命令式的語言、語調和孩子說話。

從這樣的說話態度來看,父母似乎在孩子麵前顯得很威風,可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卻並不可敬,這樣的父母也很難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也很容易在孩子心裏失去威信,久而久之父母說的話孩子也不會聽,甚至還會在心中產生厭惡父母的情緒。

其實,是否蹲下來與女孩說話,隻是一種方式問題,重要的是在父母心中,是否把女孩真正當做和自己一樣的,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這才是問題的本質。這會關係到家長能否以正確態度對待與教育女孩有關的一係列問題。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尊重與要求之間存在著一種“數學依存性”—即10與1之比。也就是說,要在10倍地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要求他。嚴格的要求始於高度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個性,否則,嚴格要求猶如逆水行舟。

因此,家長在教育要求的內容選擇上,應該盡力發現、讚揚女孩的優點,多鼓勵女孩的積極行為,並以此去壓倒缺點;在教育要求的表述形式上,應摒棄居高臨下、大聲訓斥的做法,代之以蹲下來低聲調的悄悄對話。

蹲下來對孩子說話,這種特殊的教育方式,在國外已經很普遍。蹲下來對孩子說話的積極效果有以下四點:

第一,當父母蹲下來用低聲調教育孩子時,孩子會察覺到大人的沉著、冷靜、親善和愛護,從而穩定住自己的情緒,並且能及時地把所思所想的內容告訴大人。

當父母不再居高臨下,孩子才可能把她的想法對你袒露出來。因為這樣孩子會把你當成朋友,信任你。不管孩子說的話對還是錯,有無道理,這一步應該說都是很關鍵的,因為隻有當大人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之後,才能有的放矢地對症下藥,教育也才不至於一相情願,更不會走入死胡同。

第二,蹲下來低聲細語地與孩子悄悄對話,孩子會感到與家長是處在平等的地位上,這樣就能引起孩子聽大人說話的興趣,而且使其能夠集中注意力聽大人講話的內容,真正領會大人說話的道理,從而容易接受。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更能夠讓孩子覺得受到尊重。

第三,常用這種蹲下來溫和親切的低聲調方式與孩子對話,還可以增強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增強孩子與家長進行交流的自信心。很多孩子和家長的交流很少,是因為他們對家長有恐懼感,而且認定家長和他們是沒有共同語言的。長期下去,孩子就會對和家長溝通缺乏信心。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就可以改善孩子和父母間的溝通關係。

第四,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孩子能夠更好地觀察到家長的表情。其實,每個家長對孩子都是充滿愛意的,家長的眼神裏流露的是對孩子的疼愛。可是,一般情況下,當家長教育孩子時,孩子是不敢看家長的眼睛的。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孩子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愛意,理解父母的用心,從而能夠發現自己的錯誤,從內心深處體會父母的感情,從而能夠促進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

總之,蹲下來對女孩悄悄說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女之道,你不妨對你的女兒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