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批評啟發篇(9)(1 / 2)

蒙台梭利認為“不要怕孩子犯錯誤”,“要允許孩子犯錯”。在她看來,父母怎麼對待孩子犯錯誤,以及怎樣對待孩子改正錯誤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不恰當的批評隻會讓孩子覺得“我做不好”,最後導致孩子“幹脆不做”了。解決這類問題最好的方法是,父母要允許孩子犯錯,讓孩子在錯誤中得到教訓,並能從中學習到改正錯誤的方法。

蒙台梭利還認為,允許孩子犯錯誤,這需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

一位媽媽有急事要出去一下,於是她匆匆忙忙地給孩子把衣服上的扣子都扣好,並且給他拉上了拉鏈,然後媽媽轉身去拿車鑰匙。等她拿了鑰匙回頭看的時候,發現孩子身上所有的小扣子又都解開了……

如果你是這位母親你會怎麼做呢?會不會去指責孩子?在母親的眼裏或許孩子是調皮不聽話的,可是孩子可能就是想要學會扣扣子和享受扣扣子的樂趣。因此,孩子往往會有和成人不同的目的,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才可以。

其次,太多的責備和批評對孩子是有害無益的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德裏森做過一些跟蹤調查。他在經過5年對“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這個課題的跟蹤調查以後,發現有92%以上的孩子都對父母的指責表示出“強烈的反感”,隻有不到4%的孩子選擇“如果父母的指責有道理,我可以接受”。為此他呼籲:“要尊重你的孩子,別隨意指責他!”

一位母親是中學老師,她管教的學生都遵守紀律,並且成績優秀。在家中她對自己孩子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她規定:孩子在家裏不能大聲說話,吃飯時也不許說話,坐在椅子上後背必須要伸直等。孩子稍有不注意,她就會大聲嗬斥和責罵。由於她長年用這種模式教育孩子,所以,孩子一直表現得非常聽話,對人也彬彬有禮,但孩子卻變得畏首畏尾,沒有主見。

有一天,她因為要加班工作,沒有回家給孩子做飯。孩子中午放學回來以後,就一直坐在沙發上等著。結果孩子餓了一個中午。晚上她回到家,問孩子中午吃了什麼,孩子說沒有吃東西。她對孩子說:“櫥櫃裏有方便麵,你為什麼不泡著吃?”孩子回答:“你沒有說啊,我怕你不讓我吃……”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孩子在生活麵前的無能更多是因為被父母管得過嚴,經常遭到父母的責罵使得他們隻知道聽從大人的吩咐,自己卻沒有了主見,也不敢有自己的見解和要求,有的孩子甚至連想都不會了。這就是父母不合理批評導致的不良後果。

最後,父母要掌握批評和責備的原則

既然過多的批評和責備對孩子沒有益處,那父母是不是就不要責備和批評了呢?當然不是。其實,父母隻要在責備和批評的時候掌握一個“度”,家庭教育還是會向良性方向發展的。

第一,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再小也是有人格和自尊的,如果忽視或是無視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孩子肯定不會接受父母的批評。

第二,要讓孩子知道被批評的原因。孩子如果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被批評,他是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的,就更談不上改正了。如果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所在,並且能真心地認錯,父母也就不必刻意地追究,隻要引導、監督孩子改正就可以了。

第三,批評要實事求是。批評要在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以後再進行,切不可不分青紅皂白,而且父母既不能偏聽偏信,也不能片麵地誇大錯誤。

除此之外,父母還要就事論事,批評時要注意場合,對孩子的錯誤要寬容。做到這些,就能很好地引導孩子去麵對和改正錯誤。

做個合格的家長

要想做個合格的家長,其實也不太容易。對此,有關專家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夫妻要互相接納、理解

這裏說的接納,就是指承認和寬容並能接受對方由於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的不同所形成的觀念、性格、興趣以及生活習慣等各方麵的分歧,也能體諒對方和自己的差異,雙方共同努力來縮短相互之間的差距或者盡量承受合理的差距,在適當保持各自獨立性的同時,能夠做出必要的讓步和改變,在生活中實現求同存異;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能經常讚賞對方的長處,找出彼此在理想、誌趣與事業上的共同點,從而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