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說,父母批評孩子,應該做到對事不對人,這樣才能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比如,孩子做錯了一道題,正確批評是提醒一下:“兒子,這道題你好像做錯了,做作業要認真仔細,知道嗎?”而錯誤的批評是:“你真是個笨蛋!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做錯了。”這兩種方式的批評,表麵上看指的是一件事,說的話也差不多,但效果卻有很大的差別。前一種批評就是對事不對人,批評的重點落在做錯的題目上;而後一種批評就是對人不對事,是一種錯位的批評,把批評變成了指責,變成了人身攻擊,批評的落腳點在孩子的“笨”上,這就會使孩子產生一種負罪感,從而降低了自我評價的能力。而更好的批評方式可以是這樣:“孩子,我發現你現在做作業的速度比原來快多了!如果你下次做作業的時候不再出現錯題,再認真仔細一點兒的話,那就更棒了!”哪怕孩子的作業沒有以前做得快,你也可以這麼說。因為這樣的批評很具有建設性,孩子在下次做作業的時候不但會快,而且會認真仔細,對於這種批評,孩子也樂於接受。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如果孩子怕藥的苦,父母為什麼不能在苦藥的外麵包一層“糖衣”呢?如果孩子願意被肯定,那麼父母為什麼不能順著孩子說一些讓他更容易接受的話,以達到教育的目的呢?
所以,建議父母在批評的時候,不要帶有任何攻擊孩子人格的語言,盡量做到對事不對人,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和發展,親子關係也會更融洽。
教育孩子要保持一致
在現代教育中,有一致性的原則,就是說,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要盡量保持一致麵對被教育者。比如,在教育關係中,我們常見的就有父母之間的一致,父母與長輩之間的一致,父母與老師之間的一致等。
孩子處於成長期,不可能沒有一點兒毛病。那麼,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就要給予及時的批評和指正。一般來說,在家庭教育中,這些事情都是由父母一手進行的,不過,有的家庭裏還會有長輩參與。在這裏,就要注意一致的原則了。
雯雯有一個壞毛病,就是總愛挑食,不愛吃菜,以至於看到是綠色的東西就不吃。父母為此傷透了腦筋。
一天,吃飯的時候,矛盾又一次發生了。原來,媽媽下班回家時,買了一些新鮮的蔬菜,而雯雯看到桌子上的兩盤菜,就不高興地嘟起了嘴,說什麼都要去吃快餐。
媽媽耐心地說:“雯雯乖,吃菜有營養,明天媽媽再帶你去買快餐好嗎?”
“愛吃就吃,不吃拉倒,天天不知道想吃什麼,真是的。”爸爸不耐煩地說。
看著爸爸嚴肅的臉,雯雯有些害怕,眼裏開始有了淚花。爺爺看到這情景,就對爸爸說:“你看你,多大的人了,怎麼和孩子說話呢,不能和氣些嗎?”
奶奶馬上走到了雯雯的身邊,說:“乖,咱們不吃菜,奶奶這就帶你去買漢堡包吃。”
這一幕,讓雯雯的媽媽感到很無奈。
其實,任性是孩子要挾大人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手段,養成這種不良性格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大人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不當,一味地批評和訓斥,就像故事中的雯雯爸爸;二是父母之間、奶奶爺爺之間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處理方式或意見不一致,互相矛盾,就像故事中雯雯的爺爺對兒子的批評和奶奶對雯雯的縱容。這也是現在有的獨生子女家庭裏常見的現象。如果孩子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錯誤的時候,爸爸批評,媽媽護著;媽媽批評,爺爺奶奶護著。時間長了,次數多了,孩子就會感覺自己有了優勢、有了靠山,任性或其他毛病就會愈演愈烈了。要想教育好孩子,使孩子改掉壞習慣,家庭成員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
(1)大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盡量保持一致。特別是爺爺奶奶,千萬不要在孩子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出麵袒護和幹涉,大人之間如果意見不同,也要避開孩子,商量以後再做出合理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