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孩子任性吵鬧的時候,大人不要劈頭蓋臉地嚴厲批評,更不能打罵。可以因勢利導,正麵且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明白不合理的要求不能被滿足的道理。
(3)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比如孩子吵鬧著要養一條小狗,大人可以帶他到公園裏去看猴子,頑皮的猴子會把孩子的興奮點轉移開。
(4)必要的時候來一點“懲罰”。比如對於哭鬧的孩子,誰也不要理睬,即使他不哭不鬧了,也要“冷淡”他一段時間,等他沉不住氣要主動搭訕著接近大人的時候,就可以抓住這個時機,嚴肅地向他講清不滿足他無理要求的原因,順便指出他哪些地方做得不對,讓他保證再也不這樣做。隻有這個時候,批評才是有效的。
在孩子的眼裏,老師一直擁有崇高的威信,而且老師威信高,也有利於孩子正確地接受老師的教導。而一位老師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否有威信,威信有多高,不僅與老師自身的素質有關,也會受到父母對老師的態度以及父母和老師的關係的影響。因此,為了讓孩子能更好地接受學校教育,父母應該注意在教育孩子方麵與老師保持一致,在孩子麵前樹立和維護老師的威信。
某學校組織春遊。一個小男孩對一種樹產生了好奇,於是就問:“老師,這是什麼樹啊?”老師不知道,就對小男孩說:“對不起,老師也不知道。不過,你爸爸是植物學家,你可以回家去問問爸爸。”小男孩回到家以後就去問爸爸,而爸爸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明天你再去問一問老師吧,他一定知道的。”
第二天,小男孩去上學的時候,爸爸特意交給了他一個封信,說是帶給老師的。
老師接過信看了以後,明白了家長的意圖。於是,他對男孩說:“老師已經查了有關的資料,知道了這種樹的名字……”
這位父親的苦心再明顯不過了,他是想讓老師在孩子心中樹立知識淵博且可信的形象,從而讓孩子相信老師。
這位父親的做法有利於樹立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進而有利於孩子今後更好地接受學校教育。反之,如果這位父親不這樣做,而是利用自己的優勢來貶低老師,或者對孩子說:“你們老師怎麼這麼笨,連這種樹是什麼都不知道……”將會給孩子今後的發展帶來消極的影響。
不論是在家庭教育中,還是在學校教育中,父母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利用和發揮好這種作用,盡可能地在教育中保持與其他教育者的一致性,從而更好地教育孩子。
不作不合理的批評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批評比表揚還要高深,因為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這是一門藝術,你用得好它比表揚的效果還好。”陶行知先生的話深刻地說出了批評的重要性。
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在這裏要說的是,批評責備孩子也有一條底線——和顏悅色、冷靜地麵對孩子的錯誤,抱有寬容的心態,允許孩子將錯誤逐漸改正過來。說得再簡單一些,就是對孩子要有一種尊重,哪怕是在他犯一些錯的時候。
首先,父母要允許孩子犯錯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瑪利亞·蒙台梭利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4歲左右的孩子能為自己鋪床單了,但是孩子鋪床單的手藝並不高,鋪出來的床單總會有一些“不對勁”的地方,媽媽看了看,說:“我的天!這裏全被你搞得亂七八糟的,你這是在做什麼啊?”到了下次應當鋪床單的時候,這個孩子畏縮地站到了一邊,並且說:“這樣吧,還是媽媽你來做,我不知道怎麼做才好。”
對此,媽媽應該怎麼做呢?蒙台梭利給了父母一些建議,她說,父母可以這樣說:“我們需要換床單了,來,親愛的,我們一起來做這件事。”或者“媽媽再做一次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