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要循序漸進
望子成龍是很多家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果不從孩子自身發展規律的心理、生理特點出發,而是進行智力上的填鴨式教育,這樣會使孩子負擔過重、超越其接受能力,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的情緒,往往會適得其反。對孩子的學習教育,要根據其年齡段心理現象以及年齡特點,循序漸進,啟迪孩子的思維、觀察、想象等能力,從小培養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
一個人要想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並非一日就能實現,俗話說“考試考孩子,平時考家長”,家長的教育方法尤為重要。
首先,家長要做的是更新家教觀念,摒棄過分重視智力投資而忽視對孩子思想品德培養的舊觀念。由於當前應試教育的影響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家長在物質上想盡辦法滿足孩子的要求,日常生活上替孩子包辦一切,評價上重智輕德,隻對孩子的考試特別關心。到學校,首先看到的是孩子考試的成績,問的是孩子在班上的成績排名;孩子放學回家,首先檢查的是孩子的作業,輔導孩子的課外練習,很少涉及孩子的思想品德問題,認為隻要考出好成績,就是好孩子,將來就是人才。而教育正如“人”字,一“撇”代表思想品德,一“捺”代表文化知識,少了哪一筆都不行。家長必須注意孩子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注重教育孩子遵紀守法、文明禮貌、自尊自律、誠實守信方麵的行為。樹立德才兼備才是的觀念才是孩子全麵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的基礎。
父母還要重視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特別是習慣的養成方麵、意誌品質和心理健康的培養。有專家做過調查,67%的家長在望子成龍的心態支配下,竭盡全力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而忽視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調查顯示,能讓孩子經常參加家務勞動的家庭不足一半,多數孩子學習習慣較差,自控能力不強,被動學習或者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從狹義上來說,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情感、意誌、興趣、性格、動機等因素構成。人的知識積累和能力的形成發展,不僅取決於知識要素,更重要的是受到健康情緒的激勵,高尚人格的引導,意誌力量的支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驅動。
家長要學會研究孩子,琢磨自己的教育觀念是否正確,還要多反思自己的教育態度、教育方式是否合適。“言傳身教”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教育話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而有些家長一邊給孩子講“孔融讓梨”,一邊卻帶著孩子擠車搶座;一邊給孩子講“好好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一邊自己一年也不碰書。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言行和家庭氣氛就是一本最生動、最真實的教科書。從某種意義上講,家長的教育觀念和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孩子綜合素質的優劣。
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在關愛孩子的同時,應更多地對孩子在的品德、性格等方麵進行培養教育,使其全麵健康地發展,長大後,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