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學習文明禮貌,培養紳士淑女(1 / 2)

文明禮貌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文化層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一個標準。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形成了重道尊德、崇尚仁禮、孝長愛幼、謹言慎行等禮貌與禮儀規範。不少家長常常感歎,現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小祖宗,唯我獨尊,不懂禮貌。因此,禮貌、禮儀教育也應成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

讓你的孩子懂禮貌,知禮節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貌待人是我國傳統的美德,因此父母從小就要教育孩子懂禮節,禮貌待人尤為重要。禮貌教育也是孩子學會處事明理的另一種表現,如家裏來了長輩,可讓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出現,鍛煉孩子做事處事的態度;來了同齡人,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出現,可以鍛煉孩子與人友好相處,友愛他人。父母經常看到小孩子對大人不敬,與同齡人搶玩具、吵嘴,其實都是父母沒有給孩子實踐與人友好相處的機會。

在禮貌待客方麵,我國近代著名的畫家、文學家豐子愷先生教育孩子禮貌待客的故事最值得人們學習。

豐子愷先生為人非常注重禮節。他有個兒子叫豐陳寶,豐陳寶小時候特別怕生人,在客人麵前總是顯得不太禮貌。有一次,豐子愷先生到上海為開明書店趕一項編輯工作,把十三四歲的小陳寶也帶了去,想讓小陳寶幫著抄抄寫寫。有一天,來了一個小陳寶不認識的客人,這位客人同豐子愷先生談了好長時間,小陳寶一直沒有與客人打招呼。客人與豐子愷先生談完後,就過來與小陳寶打招呼、告別。這下小陳寶可愣住了,他一時不知道如何是好。

豐子愷先生把客人送走後,回到房間語重心長地對小陳寶說:“客人向你打招呼告別,你怎麼可以不理睬人家呢?這是很不禮貌的。”後來,豐子愷先生便十分注重對小陳寶的禮貌教育。他告訴小陳寶,客人來了,應該為對方端茶,與對方一起吃飯,要懂得給對方盛飯,而且一定要用雙手捧上,這樣才表示你對對方的恭敬。他還風趣地打比方說:“如果用一隻手端茶送飯,就好像皇上對臣子賞賜,更像是對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給孩子喝水、吃飯。這是非常不恭敬的。”

豐子愷先生還教育兒子說:“客人送你什麼東西的時候,你一定要躬身雙手去接。躬身表示謝意,雙手表示敬意。”這些話都深深印在了小陳寶心中。之後,小陳寶果然成為了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這也是由於良好的家庭教育所致。

中國有句古話:“養不教,父之過。”孩子不講禮貌,根源其實不在孩子,而是父母沒有教孩子禮貌待人。人的成長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學習過程。父母首先要改變“學習好則百好”的觀念和“什麼事都由著孩子”的教育態度。要知道,一個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做任何事情都不考慮他人,更不考慮後果的孩子,將來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

我國古代關於禮儀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方麵的典範也很多:“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講的是黃香孝敬父親,孔融友愛兄弟的事例;“程門立雪”講的是尊敬老師的事例。這些禮儀典範的故事流傳至今,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家長讓孩子懂禮貌,教會孩子禮貌待人,孩子才能發揮自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