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 不把恨傳給孩子(1 / 1)

在充斥著沮喪和陰霾的2008年,奧巴馬的強勢亮相注定將成為曆史書寫者筆下頗為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位政治新星從世界的邊緣走來,刮起了一陣耳目一新的政治旋風。

奧巴馬是一名混血兒,父親老奧巴馬是肯尼亞的黑人穆斯林,母親鄧納姆是美國一名白人女教師。正如奧巴馬所描述的一樣,父親的皮膚像瀝青一樣烏黑,而母親的皮膚像牛奶一樣雪白。這樣一對差異巨大的男女在夏威夷相遇,並且深深相愛。但兩人婚姻並沒有維持多久,這一切隨著老奧巴馬離家前往哈佛大學深造而告終。

年幼的奧巴馬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兩位善意的老人溫良而謙卑,身上有著美國人早期的牛仔氣質。奧巴馬的母親和外祖父母從未對奧巴馬的父親心生抱怨,他們總是談論著種種關於老奧巴馬的優點,小心維護奧巴馬心中父親的高大形象。所以,即便奧巴馬隻見過父親幾次,在他幼小的心中對於父親卻有著無限的崇拜之情。不能不說,奧巴馬受到的早期家庭教育是成功的,英雄一般的父親形象不但給了他滿滿的自信,也使他對自我價值的認定有了歸屬感。

而我們很多父母,麵對婚姻失敗,會是怎樣的境況?婚姻之路走到盡頭,不是死死抓住不放,就是心生怨恨、狠狠地數落著對方的不是。在很多婚姻破碎的家庭中,我們總是可以聽到家長這樣告誡子女:“爸爸(媽媽)不要你和我了,你從此再也不要理他(她)這個沒心沒肺的人了。”

在失敗的婚姻中,女人的這種表現更加明顯:一是因為女人在婚姻中似乎是處於弱勢地位,遭到道德譴責的往往是男人,女人易以受迫害的形象自居,絮絮叨叨地抱怨和怨恨。有些單親媽媽總是在生活中咀嚼著被拋棄的傷痛,回味著難以平複的怨恨,向子女分析著人性的醜惡、世事的無常,教給孩子功利性地對待父親,使孩子過早地接受到生活的黑暗,漸漸變得自卑、自閉、缺乏安全感和自尊感。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總是處在一種不穩定的情緒訴求中,對自我缺乏認知,更奢談去主動接觸世界進而自我實現。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女人比男人更重視家庭,婚姻破裂對她們來說傷害更大,甚至宛若世界末日。

殊不知,很多父母在肆無忌憚地宣泄著自我的情緒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充當著感情的反麵教材。小小的孩子並不是不懂事,而是有些事實他們會拒絕接受。對於孩子來說,兩邊父母都是自己的至親,他無法從心底真正去憎恨自己的親人。而父母卻殘酷地逼迫他們接受一些他們杜撰的“真相”。其實這樣做的家長是自私且可恥的,因為他們不但汙染了一個純潔的心,還可能毀了孩子一生的信任根基。

說者無意,隻是為了泄憤和不滿,小小的孩子卻全往心裏去了。

麵對覆水難收的感情或者無法挽回的局麵,抱怨和憎恨都無法解決任何實質問題。有些父母把對離異配偶的怨恨灌輸給自己的兒女,以為這樣可以拉攏和培養一個同盟,共同對付那個負心的人。本身有這種想法的父母,便是心理不健康的。怨恨就像一種劇烈病毒,可以戕害孩子幼小的心靈,扭曲孩子的性格,進而造成孩子一生無法彌補的缺憾。而且父母用消極的方式應對感情的危機,子女也無法學習正確的處事原則和解決的方法。孩子隻會學著父母,在達不到目的願望不能實現之時,便用仇恨對待搞破壞、搗亂、進行報複。

得之吾幸,失之吾命,能盡力挽回的事物,無論是感情還是任何事情,我們可以拚盡全力去爭取,但是當我們麵對的是無法改變的事物時,就要學習放手。畢竟曾經的美好是千真萬確的,讓孩子了解到父母曾經是因為真正相愛而在一起,這便是他誕生的美麗理由。

現在回過頭再想一下,其實奧巴馬的母親和外祖父母並無任何高明之處,他們隻是單純地把奧巴馬當做一個孩子,而不是一件接受情緒垃圾的工具。他們知道奧巴馬有感知,有辨別,有情緒,每個人都無法強加自己的心情和原則於他身上,更不應該強迫他去憎恨自己的親生父親。因為毀掉一個人的信任很容易,而重建一個人的信任卻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