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樂觀是所有事的靈丹妙藥(1 / 1)

2005年,美國《環球周刊》曝出驚人內幕——一59歲的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健康情況“不容樂現”,他或許“隻剩下幾個月的生命”。之後,克林頓接受采訪時表示:“我爺爺57歲時就去世了,我的繼父去世時也才58歲。而我現在已經59歲了,在我們家族裏,我已經算是長壽的了。此外,在我母親的家族中,很多人都患有心髒病。所以,從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我不可能活到100歲,我也從不為此擔心。我想盡可能地用好我仍能擁有的時間。”

但是現在,幾年過去了,克林頓仍舊健康向上地活著。克林頓這種樂觀的性格來源於他的母親弗吉尼亞?凱利。

凱利是一個一生坎坷的人,她的第一任丈夫在她懷孕的時候因為一次交通事故而喪生了。幾年之後,她再婚,可她的第二任丈夫既是個酒鬼又是個賭徒,還常常虐待她,但是她依然堅強。她不但要應付生活中的種種困難,而且還要抽空攻讀護士文憑。她總是微笑著麵對生活,臉上總是顯露著如燦爛陽光般的笑容。

豁達、樂觀是一種積極處世的人生態度,也是一味醫治挫折、失敗之痛的良藥。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挫折未必是壞事,關鍵是對待挫折的態度。因此,家長要讓孩子學會用積極的態度,麵對挫折,分析挫折,並最終戰勝挫折。

一個人的良好情緒和樂觀心態,也是決定命運的重要因素。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主要在於個人對事件的認識角度:是從樂觀、積極的角度去認識,還是從悲觀、不良的角度去認識。

著名作家史鐵生21歲時雙腿癱瘓。1981年,他患上了嚴重的腎病,1998年開始做透析。他說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他的著名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

著名作家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血管瘤,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但是身殘誌堅的張海迪沒有放棄生命更沒有放棄生活,她一麵以堅強的毅力與決心同病魔作鬥爭,一麵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延續生命。

生活中,有的孩子隻要有一件小事不順心,就會不開心。他們往往會因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影響到心情。這個時候,家長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弗洛伊德說過:“一個為母親所特別鍾愛的孩子,一生都有身為征服者的感覺;由於這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真正的成功。”夫妻恩愛,子女就會生活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得到關心和愛護,獲得愛和尊重的體驗,從而心情愉快,健康成長。

家長要細心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當孩子的需要、願望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高興、快樂、激動等積極的情緒;相反就會產生憂愁、失望、憤怒等消極情緒。積極情緒能提高孩子的信心和活動能力;消極情緒會妨礙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當父母發現孩子悶悶不樂時,無論自己多忙,都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鼓勵孩子表達心情。

除此之外,家長也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樂觀情緒。

首先,讓孩子懂得要與人和睦相處。父母可以請孩子談談家裏的人和事,談談故事或電視節目中的人物可能會有的感受等,教孩子學會理解和寬容。孩子能夠寬容理解他人,就不會在小事上斤斤計較;不會因為事情不順意而影響自己的心情。

還有,家長要培養孩子的廣泛興趣。比如:興趣比較單一的孩子可能會因為錯過了他喜歡看的電視節目,而整晚都不開心,而一個興趣廣泛的孩子,他就會改為看書或做遊戲,同樣自得其樂;這時就需要家長的引導和培養了,讓孩子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讓我們快樂起來的。

總之,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庭的氛圍、家長的言行、教育的方式,無一不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重大的影響。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僅要了解孩子的學習成績,還要研究孩子的心理發展,對孩子應少一些責怪,多一些理解、欣賞和支持,如果家庭中經常充滿歡聲笑語和健康、美好的情趣,孩子生活在其中,身心就能健康成長,就能讓孩子擁有受益終生的樂觀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