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把自己看得高一點(1 / 1)

在1992年的總統選舉中,克林頓的對手是當時尋求連任的在任總統老布什。當時,剛剛經曆了海灣戰爭的勝利的老布什似乎鐵定連任, 而民主黨內其他的幾位對手,特別是紐約州州長馬裏奧郭默也都躍躍欲試,克林頓當選的幾率幾乎為零,但他並沒有因此而膽怯、失去信心。因為克林頓的競選策略專注於國內議題,特別是當時陷入低穀的美國經濟。他的競選總部曾經張貼出一句非常著名的標語:“笨蛋,問題是經濟。”最終使克林頓贏得了1992年選舉的勝利。

克林頓的敢想敢做,同樣來自於母親的鼓勵和信任。母親曾在克林頓15歲生日時對朋友們說:“請你們深信克林頓必將成為美國總統,白宮將是他工作、居住的地方。”母親的這一信條成了克林頓堅定不移的信念。

西方孩子從小大膽,簡直是無所畏懼,他們什麼都敢懷疑,什麼都敢問一個“為什麼”,沒有什麼讓他們感到畏懼,感到不可“冒犯”。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鼓勵孩子們具有挑戰精神。

國外的老師常常這樣要求學生:你們可以對世間的一切進行質詢,進行思考!包括對“神聖’’和“權威”的東西進行自己的思考!而很多老師給學生的作業就是評價一位偉人。

其實,鼓勵孩子們在思考中質疑權威,可能不僅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而且還是在培養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品質。孩子在閱讀各方專家學者對一個事物不同角度的描述與分析時,不僅會打開眼界和思路,而且會發現,對同一件事情,人們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的複雜,每個人的觀點可能都有他的道理,因此,孩子們就不會輕易相信什麼“絕對權威”,同時也不會隨便忽視“一家之言”的價值。

法國大作家巴爾紮克,在年輕的時候,決心從事文學創作,但是,全家人都不同意,認為他不是從事寫作的材料。由於他的堅持, 父母同意給他一年時間,提供他一切方便,讓他從事寫作。一年過去了,他什麼也沒有寫出來。父母不再支持他,讓他自力更生、自謀出路,他在極其貧困和艱難的情況下,堅持寫作,終於寫出了《人間喜劇》,躋身於世界最著名的偉大文學家之列。

讓孩子勇於挑戰自己,要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海倫?凱勒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孩子不相信自己,當然就沒膽量去挑戰。家長要多鼓勵孩子,一點一點建立他們的自信心。

讓孩子敢於挑戰的後盾是讓他們擁有膽量。挑戰自我,是讓孩子去做別人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讓孩子有挑戰的想法,是離不開家長的鼓勵和引導的。有些孩子生來膽子小,不敢“越雷池半步”,更別說敢於挑戰了。家長發現孩子的這一問題時,要盡量多鼓勵。孩子第一次也許不敢嚐試,家長可以陪著孩子共同完成。

在孩子體驗了敢於挑戰的成就感後,家長再做適當的表揚。

當然,最重要一點,還是家長也要有挑戰自我的精神。如果家長本身喜歡墨守成規,那麼勢必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所以,家長首先要富有挑戰精神,才能培養孩子的挑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