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執政4年,在外交上取得“顯著成績”:
1989年5月,宣布對蘇聯實行“超越遏製”戰略。
1989年12月,與蘇聯總書記* 戈爾巴喬夫在馬耳他會晤。
1990與蘇聯就削減戰略性核武器、銷毀和不生產化學武器、監督和檢查地下核試驗等有關軍備控製等問題達成協議,並與戈爾巴喬夫簽署了該協議。
1991年1月,在發表的國情谘文中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張。促使冷戰結束。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布什堅決主張由聯合國出兵幹涉,親自參與並指揮了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打贏了海灣戰爭。
布什在從政道路上野心勃勃,並最終獲得了成功,我們可以看到他孜孜不倦、永不放棄、敢於挑戰的拚搏精神。但這一切離不開父母的教導,布什自己也曾深有感觸地說過:“爸爸教我們盡職盡責,媽媽教我們做人品行。”
在16世紀前,人們對番茄碰也不敢碰,並且給它取了一個很難聽的名字,叫“狼桃”。到18世紀,法國有一名畫家,決心冒死嚐一嚐“狼桃”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狼桃”之後,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們對它的印象,仍不免心驚肉跳。於是,他穿好衣服直挺挺地躺在床上等死。時間一點兒一點兒過去了,他沒有感到任何不舒服,反而食欲大增,又過了幾個小時,他回味著可口的“狼桃”,終於忍不住下床大吃了一頓。從此,“狼桃”變成了開胃的聖品。第一個吃番茄的人被後世人們譽為勇者。
你是想讓孩子當一名勇者還是懦夫?當然,家長的回答肯定是前者。可是,家長是否培養了孩子的這種能力呢?
有這樣一個片段:
小孩子去冰箱拿雞蛋, 由於雞蛋放在冰箱上層,沒拿好,打碎了,奶奶見狀馬上跑上前說:“不要動,讓我來收拾,我幫你拿。” 小孩子跑走了,但他卻失去了拿雞蛋的勇氣。
這是一件極其平常的事,很多家長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曆。比如:孩子看家長收拾碗筷,就想幫忙,可家長會說: “這活你幹不了,把碗打碎會把手紮出血的。”可是,家長們是否想過,在大人將孩子的要求否定之後,孩子就會對一些本來能做好的工作喪失了自信心和責任感。更重要的是,在以後的很多事情中,孩子也沒有了敢於嚐試的膽量。
小孩子初臨人世,對世界上的一切,總會懷有矛盾的想法:一方麵,他們對一切事物充滿了新鮮感和好奇感,躍躍欲試;而另一方麵,他們又懷有一種恐懼感,往往望而卻步,不敢嚐試。而這個時候父母的引導、鼓勵就是對孩子的指南和強化,在孩子能力形成的過程中作用非常重要。
父母的鼓勵是孩子最好的強心劑。比如:幼兒園老師給孩子布置了家庭作業:用橡皮泥捏孫悟空、豬八戒。可膽小的孩子總怕捏得不像,遲遲不敢動手。這時候,家長就要采取方法了,可以和孩子比賽,看誰捏得像。孩子興高采烈地和家長比起來,家長可以故意捏得不好,然後,最終的結果是孩子勝利了。家長再適時地鼓勵他:“你這不是做得很好嗎?隻要大膽做,誰都能行。”孩子得到了肯定,自然也敢再去嚐試了。
另外,父母親也要相信孩子是有一定能力的,不要總是把孩子包裹在沒有危險的環境裏。這個活不讓幹,那個事也不能做。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膽小,等到家長讓孩子去做事情時,孩子卻失去了信心和能力。就像現在有些孩子愛滑直滑輪,孩子們大都非常喜歡那種快速飛奔地感覺,可是有的家長卻因害怕發生危險而拒絕讓孩子玩,那孩子就會失去在學習直滑輪的過程中體驗失敗、成功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會使孩子失去勇敢嚐試新事物的勇氣。
對於孩子而言,勇於探索是很有積極意義的,可以讓孩子去大膽地、獨立自主地試驗他們的想法,享受他們的發現,從中體現到成長的快樂。這與成人的指導是相輔相成的,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孩子的成長曆程,肯定會有許多這方麵的經曆,比如畫畫、刷牙、掃地、洗碗等。所以適當的時候,請家長保持沉默,放下張開的雙臂,讓孩子自己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