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診所”
在孩子懵懵懂懂的成長過程中,做事難免會失誤和犯錯。也許父母認為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在孩子看來卻並不那麼容易。因此孩子做錯了事,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標準去評判,而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容納孩子的無知,給孩子改正的機會。
下麵我們看一個案例:
在父親眼中,英子的改變是從上初中開始的。小學時,英子很乖,成績也不錯,是老師喜歡的學生。隨著父母工作日益忙碌,英子開始變得沉默。英子父親一直在外給人打工非常忙,妻子白天在超市做工。兩人成天忙工作,幾乎很少陪伴女兒。英子在學校上課講話、開小差,整天都和不愛學習的學生混在一起,常不做作業,成績倒數第一。得知女兒在學校的表現後,父母又急又氣,常常會因為生氣而動手打她,說些粗暴的話罵她,以為她能改。誰知英子不僅沒有改變,在學校還變本加厲,跟老師頂嘴、扯皮、打架、曠課的事情時有發生,差點被退學。最後,老師通知英子父母,勸他們給孩子轉學。
孩子一切言行習慣都是跟父母學習的,父母言傳身教,孩子耳濡目染。孩子學得好,父母居功至偉,孩子學得不好,父母其責難逃。可是,在評判自己的孩子時,有多少父母能先檢討自己的問題,把責任承擔起來,並通過學習,改進自己的錯誤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達到自己對孩子的期盼。很少有這樣的,倒是有很多父母一股腦把問題扣在孩子頭上,不厭其煩的對人說,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麵動了多少心思,做了多少事情,花了多少人民幣,最後不是歸結到孩子笨,就是歸結到孩子不爭氣。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卻指責孩子叫“不教而責”。
很多父母的腦子裏還有傳統父母主義的殘餘思想,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愛怎麼罵就怎麼罵,想打就打。通常他們以個人心情的好壞為轉移,心情好時對孩子格外關心和親切,心情不好時則不理不睬,甚至拿孩子當出氣筒、替罪羊。孩子常常因為一點小錯招來“暴風驟雨”,事後,孩子甚至不知道原因何在,更談不上吸取教訓了。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整日生活在驚慌不安之中,個性也受到壓抑。
孩子有了“錯誤”,不是心平氣和地進行教育,告訴他錯在哪兒,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該怎麼辦,而是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斥責打罵,甚至體罰孩子,隻會讓孩子口服心不服,頭腦裏隻留下痛苦的體驗,對父母產生了怨恨和恐懼感,這如何讓孩子去信任父母、敬重父母呢?
“親子關係處方”
對孩子進行正麵教育,是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當然,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入情入理,注意感情溝通,切忌講大道理或是空洞地說教,引起孩子的反感。正確的教育方法是:
1.鼓勵孩子努力。
當孩子在嚐試新事物的過程中犯了錯誤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找出原因,並鼓勵孩子再次嚐試,讓孩子的自信心在不斷嚐試中得到保護和增強。如有的孩子主動幫忙做家務,可是因為不小心而摔破了碗。這時,父母不要指責孩子,而應指導孩子如何做可以把碗洗幹淨又不會摔破,鼓勵孩子繼續努力。父母在鼓勵孩子時一定要發自內心,不能持有敷衍或不認可的態度。有位媽媽平時經常批評、否定孩子,在鼓勵孩子時仍然用否定的眼光看孩子,因此當她鼓勵孩子時,孩子卻認為媽媽是在欺騙他,根本不是在鼓勵他,這樣的鼓勵肯定不會奏效。
2.給予孩子機會。
給予孩子犯錯誤的權利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冷靜地聽聽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找出錯誤的原因。孩子主動承認錯誤時,父母要給予鼓勵,並指出錯誤的危害性,讓孩子在鼓勵中知錯改錯。
3.言傳身教。
對於犯錯誤的孩子,父母可以借用自己犯錯誤時的情形,告訴孩子“這個錯誤我也犯過,讓我告訴你應該怎麼辦”。幫助孩子從失敗和錯誤中走出來,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戰勝困難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