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關愛——營造理想家庭環境(1 / 1)

“親子關係診所”

父母既是孩子的啟蒙者,也是孩子終生的老師,家庭的思想文化氛圍,父母的品格、情操、言行舉止、為人處事無時無刻不在感染和影響著孩子的情感、追求和行為習慣,影響著孩子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要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一個樂觀、有信心、有能力,與各種各樣的人成功相處,能夠達到自己定出的目標,對全社會有貢獻,並且有美滿的家庭生活的人,父母必須去創造理想的家庭環境。

下麵我們看一個案例:

文文一家三口,父母帶著文文一個孩子。父母之間是夫唱婦隨,教育孩子和聲細語,多以身教來影響孩子。平日裏除了工作之外,就是看報紙、讀書。無論大事小事,父母之間能夠共同協商,齊心協力,共同解決問題。遇到節假日,他們一家一起外出遊玩。有空時候,父母會講《梁山伯與祝英台》、《孔雀東南飛》、《紅樓夢》、《西遊記》等給文文聽,一句一句教他們的孩子學唱越劇,給孩子講解做人的道理,很早就讓文文懂得“成才先成人,成人必修身”“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後來,文文不負所望,接受了高等教育,工作單位非常令人羨慕,且憑著自己的能力很快得到領導的青睞,青雲直上。

長期以來,中國父母對孩子身體的發育都給予了積極關注,而對孩子的心理需求則無暇顧及。對年幼兒童及其父母的研究也發現,中國父母可以為使子女睡得更舒適而不辭辛苦整夜不停地照料,卻較少滿足孩子的關愛、自尊、親密等心理需求。其實,父母對子女的關愛行為應該是多維度、多內涵的,將自信與快樂、關愛與親情傳遞給子女,才能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心態。

“親子關係處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為了子女的前途,父母們都用心良苦,而最後的結果常常不盡人意,原因何在呢?這主要是由於他們愛孩子的方式不正確,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要從正確關愛開始。

1.培養孩子愛人的品性。

一個人對生活的信心,對今後從事事業的忠誠,都來源於他對人充滿愛心。而對人的愛,首先表現在對自己親人的愛。孩子接觸最多的是家裏的親人。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心,家長必須創造一個和諧美好、充滿愛意的家庭,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親人的情、親人的愛。

尊重、愛戴長輩。孩子生活在一個和睦的家庭,孩子的父母孝敬長輩、愛戴長輩,那麼愛意將會在孩子心裏萌發。因此,作為父母,每到長輩的生日時,可帶孩子給長輩送上一份精美的禮物;每逢長輩生病時,和孩子一起精心地照料長輩。

夫妻之間恩愛相處。誰都知道一個爭吵、打罵不休的家庭或離異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夫妻之間互愛互幫,相敬如賓,可讓孩子在父母營造的愛的氛圍中健康地成長。

把“理智的愛”獻給孩子。馬卡連柯說過:“沒有父母的愛所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父母不僅在生活上、學習上要關心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愛護孩子幼小的心靈,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讓他從小懂得平等、友愛。當然,這種愛不是偏愛、溺愛,而是具有“理智的愛”。

2.不要用太多規矩限製孩子的自由。

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果你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計算機,不要說“不準”,告訴他,如果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隻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父母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

3.不要懲罰失敗。

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學習最好的源泉,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如果父母隻想要孩子避免失敗,會有幾個不好的後果。

第一個就是孩子可能會為了怕失敗隻去追尋那些很簡單的目標,不敢自我挑戰,把自我的目標定得太低。第二,他可能認為失敗是一種懲罰,是羞愧的事情,甚至失敗了不承認,或是無法從中吸取教訓,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4.不要說教。

如果孩子相信了父母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父母。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不要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隻有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