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診所”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為人父母者,無不期望子女勝過自己,比自己生活得更幸福,也更有成就。子女是父母情愛的結晶,也是他們生命的延續。對子女寄予極大的期望,是很自然的。問題是如何把期望變成現實。在21世紀的今天,怎樣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應該是每一個父母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下麵我們看一個案例:
“孩子最不聽話了,你喊他往東,他偏要往西。”“孩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怎麼就喜歡和父母對著幹呢?他以前真的很乖啊。”虎虎晚上一直守在電視機前,媽媽叫了很多次讓睡覺也沒有用。媽媽劈頭蓋臉給他一頓臭罵,粗暴地關掉電視機。虎虎大哭了起來,怎麼都不肯去睡覺。
虎虎媽媽這樣的做法隻能宣泄父母自己的情緒,在孩子對父母的認同方麵沒有一絲一毫的作用。聰明的做法是,告訴孩子:父母希望你早點睡覺,你不睡的話,父母也睡不著,因為父母為你擔心,擔心你明天上課沒有精神。孩子能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也會願意為這份愛管束一下自己。麵對孩子的不好行為,父母完全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直接告訴孩子,他這樣的行為將給父母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和感受。當父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父母需要明確自己的身份,不能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延伸,一定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願成長。
“親子關係處方”
父母的任務是協助孩子成長,而不是替代。父母協助孩子成長,有很多方法。
1.忘掉父母的身份,記住自己的責任。
一般人總認為生兒育女是自然的,可以使父母有責任感,維持心理健康、保障婚姻,子女給父母的生命確立了意義和目標、也加深了父母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子女也在有形無形中提高了父母的社會地位,在社交場合,有關兒女的種種情形,常是百說不厭的話題。認為子女是父母的私人財產,而沒有將孩子看成一個有獨立思想、行為的獨立個體。因此,作為21世紀的父母應改變這一傳統的觀念,建立一種全新的育兒觀。把孩子看作是一個有思想、有能力的人,建立一種平等、和諧、融洽的親子關係。父母要做的不是改造孩子,而是影響他、感染他。
2.不斷學習。
作為父母——子女的第一任老師,應該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以自身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讓子女建立“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理念。在自身更新的同時,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與子女之間的代溝會不斷的縮小,建立一種朋友式的關係。
3.教育。
教給孩子思考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都至少在3個以上,列出方案尋找最好的。孩子習慣遇事先選方案,以後麵對困難就不用擔心了。
教會孩子準確表達情緒和感受。表達情緒是溝通的前提,情感上沒有合作的話,說什麼都聽不進去。當感覺孩子成績不好時,首先要認同孩子的情緒,其實他自己已經夠難受了,要教會他表達,他是感到失敗?感到沒麵子?還是感到自己笨?要讓他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