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吸吮手指——多管齊下渡過口欲期(1 / 1)

“親子健康診所”

吮手指是孩子常見的一種壞習慣,精神分析學派將個體的成長經曆分為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等幾個階段。人在一歲前是“口欲期”,這時兒童處於一種完全不自立的狀態,依賴母親或其他養育者生活。他基本沒有行動能力,口是他生活的中心和興趣的中心。吃奶是用口,饑餓或者不舒服的時候,用口哭叫;憤怒的時候,用口咬母親的乳頭,抓到東西都往嘴裏塞,這是他的唯一認識手段。弗洛伊德認為口欲期,孩子主要專注於自體的各部位獲得肉體快感,他稱之為“自體性欲滿足”或“原始性自戀”。也就是說,孩子的性欲其實在出生時就有了,吸吮手指是孩子的一種自我滿足。但是,吸吮手指還是會給孩子帶來壞處,父母應該矯正。

下麵介紹一個矯正孩子吸吮手指習慣的案例:

鳴鳴是個3歲的小男孩。他出生後總在夜裏啼哭,沒有經驗的媽媽經常找不出原因,心裏一著慌,就往鳴鳴的小嘴裏塞個橡皮奶頭。沒想到這一招還真靈,鳴鳴馬上就不哭鬧了,很快安靜入睡,可誰知卻養成了嘴裏不含東西就不睡覺的壞習慣。後來,媽媽擔心鳴鳴日後戒不了這個壞習慣,再哭鬧就不讓他吸吮橡皮奶嘴了。可這一來,鳴鳴幹脆把大拇指放進小嘴裏吮。現在,每晚入睡前或半夜醒來,鳴鳴都要吮自己的大拇指,甚至發展到白天也這樣。大拇指被鳴鳴吸得發白、腫脹,看著讓媽媽既心疼又著急。可當媽媽硬要他把大拇指從小嘴裏取出時,鳴鳴就會哭鬧個不休,直到重新再把大拇指塞進小嘴裏方肯罷休。

父母為了矯正鳴鳴這個壞習慣可以使用很多方法。可以對鳴鳴進行正麵的引導,對他說:“你吃手指的樣子就像一個小嬰兒,可是你已經這麼大了,我可不願意別人笑你還是個小孩子,羞不羞,吃手指是小孩子的行為。”可以帶鳴鳴玩各種遊戲,充實他的空餘生活。孩子通過啃手指來進行自我安慰,同時釋放壓力,說明他們時常處於一種孤獨與寂寞的狀態。父母應該用一係列有趣的娛樂衝淡鳴鳴的孤獨,從而讓鳴鳴沒有時間啃手指,變得快樂而又自信。

“親子健康處方”

吮吸手指這種不良行為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就會固定下來形成習慣。結果導致經常甲溝發炎、指尖變形、牙縫閉合不全等,還會使孩子處於抑製狀態,致使注意力不集中,思維活動遲鈍、反應不靈敏等。下麵介紹糾治吮手指的策略:

1.弄清原因對症下藥。

對有飲食、睡眠方麵不良習慣的孩子,父母應注意按符合孩子身體和心理發育規律的方法,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睡眠習慣。孩子因饑餓而哭鬧時,要及時喂奶或給予喜歡的食物,不可以各種理由來忽視孩子的生理需求;孩子睡眠時,不要讓他們過早躺在床上,應讓孩子在困倦或該休息時再躺在床上,爭取一上床就能睡著;注意給孩子提供適宜的玩具,各種聲、光、電俱全的玩具有助於開發孩子的智力,在整體功能上要比棒狀或條狀的玩具好。父母應從百忙的工作和家務中抽出時間,多與孩子在一起交流感情,進行肌膚接觸;多陪孩子一起做親子遊戲,多帶孩子到戶外與其他小朋友玩耍,使生活充實。

2.正確教育切忌粗暴。

進行矯正時父母的態度要和藹親切,語言及動作要輕柔,不可大聲嗬斥、恐嚇、打罵,在矯正行為的過程中對孩子的微小進步及時給予鼓勵、表揚,以使不良行為消退,良好的行為固定下來。對於因吸吮行為遭受小朋友譏笑而產生焦慮和害羞的孩子,父母要鼓勵他們改掉不良行為,在小朋友麵前樹立良好形象。千萬不可在眾人麵前嗬斥,以免損傷自尊心,削弱改掉不良行為的信心。

3.采取厭惡治療。

針對吸吮時間較長、經改變教養習慣但仍不能消除者,可采用厭惡治療方法。臨床上多采用局部塗抹酸味劑或苦味劑的方法,酸味劑可采用食用醋、檸檬汁,苦味劑可采用黃連素液、豬苦膽(豬膽囊)浸泡液等塗在手指或口唇上。不主張在孩子的手指上塗辣椒粉之類的做法,這樣會使孩子在無意中揉眼、摸臉時帶來不必要的傷害。一般情況下,經過厭惡治療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克服這類不良吸吮行為,不會造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4.進行行為矯正。

對於較大孩子還可采取負性活動練習,如規定在一段時間反複不停地吸吮,直到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並產生厭煩情緒,以促使孩子改掉不良習慣。

5.處理繼發醫學問題。

對長期吸吮造成牙齒咬合不良的孩子,要帶到口腔科醫師或牙科醫師處進行矯正。如果是吸吮造成的寄生蟲感染,應到有關寄生蟲門診或防疫部門進行驅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