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早戀——堵不如疏(1 / 1)

“親子性教育診所”

一些父母一聽說自己的孩子喜歡上異性同學、朋友,就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父母認為早戀會帶來很多問題,如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學業成績等。其實,早戀一般不會有太嚴重的影響。早戀常常以失敗告終,很少出現早戀能夠終身廝守的;亦有人認為早戀是青少年對男女關係的探索和學習,為將來的戀愛與婚姻做準備,不宜過分禁製或壓抑。

下麵我們看一個案例:

蕭蕭上初二,前段時間跟他父母說不想在這個學校讀書了,想轉學。父母很納悶,問原因,孩子又不肯說。父親去學校了解,老師告訴說,孩子有早戀傾向,並且受到一點打擊,覺得自尊心受到傷害,情緒比較低落。原來,蕭蕭半年前就對班上的一個女生有好感,剛開始兩人的“關係”進行得還比較順利,可後來女孩有了“移情別戀”的傾向,蕭蕭很受打擊,班上有“好事”的同學諷刺了他幾句,致使蕭蕭產生了厭學的情緒。

弄清楚事情的原因後父母很氣憤,但是又覺得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這時候父母不能再給孩子“雪上加霜”了。父母應該以朋友對朋友的身份跟孩子聊天,沒有批評、沒有指責。最好由父親給孩子講自己青春期的朦朧初戀,在理解與信任中,談各自對早戀的看法。父親應該告訴孩子:“早戀是一種美好的情愫,隻不過這種感情變化太快,這也是心智不成熟所決定的。那個女孩比較冷淡,有可能是你不夠優秀,如果你就此逃避厭學的話,隻會給這段純潔的感情留下灰色的一筆……”

很幸運,經過那次談話,孩子不再提轉學的事,老師也常常安排他多參加集體活動,一場青春期的煩惱漸漸遠去。

“親子性教育處方”

一些學生性早熟,卻沒有引起社會、家庭、學校的足夠重視。有的采取簡單粗暴的政策、方法高壓扼殺,但壓得不服,效果不佳。有的父母認為,男孩女孩之間交往是一種相互溝通,是學習或娛樂遊戲,沒有正確引導;有的父母缺乏教育知識,不知道從何下手,不曉得怎麼引導,有的父母羞羞答答,不敢開口向孩子適時地傳授性知識。這都是片麵的,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

1.堵不如疏。

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產生好感是很正常的現象,父母如果隻是一味地堵,隻會適得其反。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孩子這種現象給一個合理的評價;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搞好親子關係,多跟他們聊聊學校的事,聊聊他們的困惑,鼓勵他們多跟不同的異性交往,盡量發展正常的同學友誼。如果孩子已經與某個異性有“交往過密”的傾向,就要坦然地跟他談交往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管好自己的行為,預防性行為發生以及帶來的傷害。不要覺得講這種事比較難堪,現在孩子獲取信息的途徑很廣泛,與其任他自己瞎尋找,不如告訴他科學的知識,杜絕傷害。

2.加強溝通,生活和感情上給予尊重和關愛。

在發生早戀的孩子中,絕大多數都涉及問題家庭。有的家庭父母離異,有的家庭存在暴力,有的家庭婆媳關係緊張,等等。這些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上享受不到家庭成員之間的寬容和關愛,感情上缺乏溫暖和尊重。父母疲憊於生活,繁忙於工作,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需要,忽視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問題。於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就非常渴望有人分擔他(她)的心事,有人給予他(她)理解和撫慰,而此時,情竇初開的異性同學就成了最好的傾訴對象。因此,對於孩子發生的早戀行為,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對孩子的訓斥和打罵,而是應該反省自身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否經常和孩子溝通,是否給予了孩子足夠的尊重和溫暖。當孩子把父母當作自己的朋友,什麼心裏話都願意和他交流時;當父母成為孩子親密的朋友,成為他們信賴的人,能理智地幫助他們分析利弊時,早戀就會漸漸地遠離他們身邊。

3.倡導同異性的健康交往。

在青春期對異性產生朦朧的好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的“單相思”,這可能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有過的共同經曆,這也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過程,所以,父母在處理這個問題時,不能把孩子的這種思想傾向過早地定義為早戀。一般情況下,這些孩子當初僅僅表現為交往過密而已。但是,如果父母把他們視作大逆不道、傷風敗俗,過分嚴厲地批評和苛刻地責罵,一下子就會把孩子嚇壞。在他們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下,父母的行為往往促成了孩子的早戀。因此,在早戀問題的處理上既要提高警惕,又不能失之過嚴。預防早戀現象發生的對策仍然是開展針對性的集體活動,在活動中體現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精神,積極倡導孩子們同異性夥伴之間的健康交往。有很多事例以及調查結果表明,廣泛的、有距離的同異性夥伴的交往有助於滿足他們對於異性的專注與好奇,從而轉移他們“早戀”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