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性別認同障礙,不要隨心所欲打扮孩子(1 / 2)

“親子性教育診所”

人類的性別有一個發育的過程,基因性別、腦性別和生理性別的發育需要一定的性激素環境,而認識性別、性取向性別及行為性別的發育除與前三種性別發育的生理基礎密切相關外,更與後天成長的環境和教育條件緊密相關。研究證明,孩子的認識性別和性取向性別發育在4歲前,有的甚至早在2~4歲即已定勢,4歲以後再想改變孩子的性別認識和性取向的性別定勢已經是十分困難或幾乎不可能。

盡管現代社會及家庭中男女的分工概念越來越不清晰,但由於社會處於整體化進程中,以及男女差異在其他方麵進一步的細化,並不會致使男性和女性的混淆。一個人(男人和女人)的言行使人聯想到這個人是男性或是女性,仍然是十分明晰的。但有個別人在個別的社會氛圍中產生了變化。

下麵我們看一個案例:

傑傑小時候受母親的寵愛,父親因為他愛玩女孩子的玩具而不喜歡他,這就更加強了他對母親的感情依戀。從他懂事起,就開始玩弄母親的衣服鞋子,還模仿母親的樣子打扮自己。他和母親形影不離,就連母親洗澡的時候也都跟著。看到母親有不同於自己的生理結構,他感到很失望。晚上,他躺在床上,常常想象自己兩腿之間的陰莖沒有了,變成了陰道。他還做過這種夢。早晨醒來,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往下體摸去,心裏頓時充滿了悲傷。大約從這個時候起,他養成了好穿女性衣服的習慣,他母親並沒有製止他。在學校裏,他從來不和男同學一起玩,交的朋友全是女孩子。長大之後,他做了變性手術。他說:“當人們徹底把我當成一個女人時,我的心裏就很舒服,感到很高興。”

假如父母對孩子的性別進行錯誤的指定,即不管孩子的真實性別是什麼,硬要按照自己對孩子的性別好惡和願望打扮孩子,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甚至將女孩當男孩撫養,或男孩當女孩撫養,在取名、購買玩具和衣著、對嬰幼兒談話、對孩子行為要求以及做遊戲等方麵都不能按照孩子正常的性角色去強化,則最終可造成孩子性身份和性角色的認同障礙,成為成年性倒錯患者、異裝癖患者及同性戀患者。如果在這一時期讓孩子著異性打扮,就會使孩子心理狀態發生變化,潛意識地存在異性化的心理,這就可導致孩子將來性變態。

童年時期的心理障礙和精神創傷,不正常的家庭教育及不良的社會環境影響,是造成性變態的重要因素與潛在的危險。幼兒時期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而心理健康與否又直接影響人格的形成。因此,培養健全的人格必須從孩子做起,這一點是不可忽視的。

“親子性教育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