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看,我們拿空杯子和裝滿水的杯子時有什麼不同?我們手持裝滿水的杯子時,因擔心水灑出來而會小心翼翼地拿,這樣,杯子就不會輕易掉在地上摔碎,也不會碰到硬物上而磕破。
孩子可能會問,摔破一個杯子有什麼大不了嗎?假如,在國宴上,禮儀小姐給異國嘉賓遞茶杯,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那場麵是不是很尷尬?總不是為國爭光的舉動吧?就是在普通的宴席上,摔碎了杯子也不會增添喜慶的氣氛吧?
何況,“執虛器”中的“器”不是特指玻璃器皿,而是所有物品。想想看,如果孩子急需把重要文件拷入移動硬盤,可是卻不慎將硬盤摔壞了,那豈不是會耽誤大事?所以,別小看“執虛器,如執盈”這個舉動。至少,保護好物品一定不會給孩子帶來壞處,總是因不謹慎弄壞物品不會給孩子帶來任何好處。
那麼,除了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定、祥和的家庭氛圍之外,我們還要讓孩子知道,手裏拿著空碗、空杯、空盤等易碎容器時,不能因裏麵沒有裝東西就馬虎大意,依然要小心謹慎地用雙手拿穩;當移動或使用如照相機、手機、錄音筆、MP4等小型電子產品時,要穩拿穩放,別因大意使物品受損。
另外,如果孩子有機會看到或接觸到價格不菲的珠寶、玉器、瓷器、翡翠、古董等物件,不要讓他去觸碰,以防因損壞而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總之,當孩子觸碰、使用、搬運每一件或大或小的物品時,動作都要柔緩,要有愛惜物品的意識。這樣,不但物品會完好無損地伴隨孩子更長的時間,也不會因損壞物品而耽誤要緊事。
讓孩子通過對“入虛室,如有人”的理解激勵自己成為表裏如一的人。
大多數人進入有人的房間時,都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所表現出的狀態也與自己獨自在房間時的狀態不太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人前人後不能保持一致呢?因為,大多數人都免不了走入“做樣子給別人看”的誤區。
而這句“入虛室,如有人”就是告訴孩子,一個有修養、有德行的人,不會因為別人看不見,就幹不該幹的事,做任何事情都會遵循規矩、道義和正義,而不是以有沒有人看見為準。如果孩子知道這個道理,就不會趁父母不在家的時候進入父母房間亂翻,也不會亂動老師的講桌、同學的課桌上的東西。這樣,即便別人丟了東西,孩子也不會被懷疑。
一家企業招聘管理人員,前來應聘的人很多。通過層層考試,10位應聘者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在眾多的應聘者中脫穎而出,到了最後麵試階段。麵試進行到一半時,負責人說有點急事要暫時離開一下,請大家等候一會兒。
過了10分鍾,負責人還沒來,原本坐在自己位子上的應聘者開始起身活動。有的看看辦公桌上的照片,有的打開書櫃看看裏麵的書籍,有的看看牆上的裝飾,有的幹脆用辦公桌上的電話聊起天來,隻有一位應聘者依然端坐在自己位子上沒有動。
又過了幾分鍾,負責人回來了,宣布那位沒有到處亂翻亂動的人被錄取了。其實,這是最後一道麵試題,就看應聘者在負責人不在的情況下能不能謹言慎行、約束自己。
《大學》中有一句:“君子必慎其獨也。”意思是說: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即使獨處,也會很謹慎,絕對不會因沒有人看到而忘乎所以。這也告訴我們,做人要表裏如一,絕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有位老師常常告誡學生不能隨地吐痰。但有一天,他看四下無人,往地上吐了一口痰。突然,遠方傳來一個聲音:“老師,您怎麼可以隨地吐痰?”這位老師立刻羞愧萬分。
當老師不能“慎獨”的時候,學生就很難聽從他的教誨;當父母不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時,孩子也很難信服父母。所以,我們務必要懂得規範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做出好樣子。
除此之外,我們如何教孩子落實這句教誨呢?
我們要常常提醒孩子,進入沒有人的房間時,無論那個房間是父母的,還是爺爺奶奶或兄弟姐妹的,隻要不是自己的,就不能因屋內沒人而亂動、亂翻、亂看屋裏的東西。
如果到別人家做客,在沒有主人特別邀請的情況下,應隻在客廳活動,不要亂跑到臥室、書房、工作室等其他房間。
在公共場所,隻能在公共區域活動,不要亂闖工作人員的辦公室,特別要遵守“閑人免進”的指示。否則,擅闖不但不禮貌,有時也會招來意想不到的危險。
當進入到寺院、教堂等場所時,更要小心謹慎。不管裏麵有沒有人,都不能亂動、亂碰任何物品。
當然,我列舉出的事項隻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旨在讓孩子知道,接觸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的時候都要謹慎,即便一個人獨處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長期這樣練習下去,孩子不但能養成做事細致、穩妥的習慣,道德品質也會進一步提升。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孩子也會遇到很多事務堆積在一起的情況,他是怎麼處理的呢?
俗話說“忙中出錯”。“忙”意味著需要處理的事務很多,當一件事情尚且沒有處理完畢其他事情又接踵而至的時候,心情難免會焦躁,心一焦躁,思路就容易混亂,那出錯就是在所難免的了。可見,出錯的原因不在於“忙”,而在於“躁”,如果心不焦躁、很安定,就能有條不紊地處理每一件事,這樣出錯的機會就會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