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這句“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所說,做任何事情時,都不能慌張匆忙,否則會忙中出錯;如果遇到困難,不要害怕退縮,要想辦法解決,而且做事情一定要認真仔細,不可以有怠慢之心,也不要輕視和忽略任何細節。
然而,如今的孩子會不會有條不紊地處理事務呢?
一個男孩每天晚上寫完作業都不收拾書包。早上起來,又要洗臉刷牙,又要吃早飯,又要整理書包,搞得自己很忙。遇上起得晚一點或者哪件學習用品找不到的情況,那就是忙上加忙,一忙一急當然就容易出錯,到了學校才發現,不是這個作業本沒帶,就是那個文具沒拿,導致的結果不是挨老師的批評,就是給自己的學習帶來不便。
這個男孩並不是特例,很多孩子都和他一樣,做事沒有計劃、沒有安排,等到事情堆在一起不得不做的時候,才手忙腳亂、慌裏慌張地完成,這樣怎能不出錯?
如果想不出錯,要麼是前一天晚上整理好,要麼早晨早點起來,給整理書包留出足夠的時間,這樣就不會因心急而出錯了。
其實,這個小男孩的忙不是不得已的,而是可以預防的。同理,所有的事務如果提前作好計劃、作好安排、作好準備,都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忙碌的發生,也就不會忙中出錯了。
如何讓孩子學會有條不紊地處理事務呢?
有一個小女孩每天在學校都會隨時把老師布置的各科作業,第二天需要帶來的文具、書籍等事項記錄在本子上,放學回家前檢查一遍,有什麼不明確的,就及時問同學或老師。晚上回到家,她會及時完成記錄在冊的作業,之後準備好第二天要用的課本和用具,臨睡前還會檢查一遍,以便做到萬無一失。
第二天早上,她不會像那位男孩一樣忙碌,而是輕鬆地洗漱、吃早飯,高高興興地上學,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也很順利,每天都有一個好心情。
從小女孩對事務的安排上我們可以理出一個順序:準備—實施—檢查。如果沒有完善的準備,實施起來自然沒有頭緒,更不知道從哪裏開始檢查,這樣就容易出錯,而忙中出錯又會導致返工,最後,做事時間和質量都難以保證。
所以,做任何事情之前的準備工作都非常重要。而準備之前,一定要有正確的態度,那就是“勿畏難,勿輕略”。如果孩子在做事之前覺得事情特別困難,就很容易退縮,處理事情的過程中也容易因過度緊張而出錯;如果覺得“太簡單了”,就不會重視,容易因疏忽而出錯。因此,隻有認真對待、謹慎處理,事情才能圓滿地完成。
當然,無論孩子是“畏難”還是“輕略”,我們都要幫他列出待做事情的具體細節和順序。比如,在寫作業之前,要安排好寫作業的順序,要清楚地知道先完成哪個科目、後完成哪個科目,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每項內容需要多長時間,總共需要多長時間等,做好計劃之後再開始實施。
這樣一來,有“畏難”心態的孩子因清晰地看到事務的安排,並且明白隻要按列出的條目一步一步地做就能完成,便會打消疑慮,積極投入其中;而有“輕略”心態的孩子,會發現事情不像他想象的那麼簡單,要一步步地落實才能做好,也就不會怠慢和鬆懈了。
因此,事前作準備、作計劃,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思維混亂而產生事務堆積的情況,減少忙碌的概率,出錯的概率自然會下降,而且,這也是糾正孩子“畏難”和“輕略”心態的最好辦法。
我們要借用日常事務,培養孩子的做事能力。
借助孩子每天頻繁接觸的日常事務,就可以培養他的做事能力。比如,在做清潔之前,要讓他計劃好掃地、擦桌子、拖地、收拾房間等事務的順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提醒他不要心急,要平心靜氣、按部就班地一點點完成,這樣既不會浪費時間,又保證了效率。
如果孩子在學習、做事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我們要鼓勵他不要退縮,而是想辦法突破。比如,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時,可以暫時放在一邊,等其他作業都做好後,回頭再來思考;如果憑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則向父母、老師或同學求助。
另外,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要引導他用認真的態度對待每一件小事,比如削鉛筆、包書皮、整理房間或讀課文、查字典、聽錄音等,不要因為太容易就不認真做。要讓孩子知道,任何一件大事都是由無數個細節組成的,所以要認認真真地去完成。
這樣,時間一長,他做任何事情都會胸有成竹、有條不紊,即使遇到突發情況,也懂得如何處理。孩子的做事能力一旦增強,成功就離他不不遠了。
教子箴言
學到這裏,你是不是會對《弟子規》肅然起敬?它不是教條地教孩子死讀書,而是做人、做事無所不教,隻是以前沒有真正理解它內在的深刻含義。它的每一句教誨都有很深、很廣、很細的意理在其中,隻有我們真正明白了,才會建立起對《弟子規》的信心,從而進一步引導孩子去落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孩子一定會收獲幸福、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