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教孩子做事有禮有度、有條不紊、不慌不亂(1 / 3)

我們希望孩子既會做人,又會做事。學會做人是對孩子的道德要求,學會做事是對他的能力培養。而孩子是否有做事的能力,往往體現在一個“謹”字上。“謹”代表著對細節的重視,代表著從紛繁複雜的事務中理出頭緒,代表著“不求快,隻求穩”的做事態度。具備了這些品質,孩子還有做不成的事嗎?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隻有謹慎做事,成功的概率才會大。那孩子平時要如何練習謹慎做事呢?

孩子做事時,如果能夠抱著謹慎的態度,把事情做得細致、穩妥,順利完成的可能性就很大;相反,如果毛毛躁躁、粗枝大葉,就會屢遇不順,很有可能半途而廢,無功而返。所以,別小看做事的細致程度,它決定著做事的效率和結果。

孩子是否能夠穩妥而細致地做事,就看他平時是否養成了類似的習慣,這個習慣怎麼養成?具體落實在哪些方麵?這句“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以及後麵的“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起到了一定的啟示作用。

我們都知道,謹慎包含著小心翼翼的意思,與魯莽、急躁、莽撞相反。用謹慎的態度做事是需要練習的,就讓孩子從“揭簾”、“轉彎”、“執器”、“入室”開始練起吧!

這句“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告訴孩子,進出房門時,要緩慢地揭開門簾,盡量不要發出聲響;走路拐彎的時候,拐的角度要大一些,以防觸碰到棱角上。

如果孩子能這樣做,說明他很謹慎,說明他的內心很平和、不著急、不慌張,也說明他揭門簾或轉彎的時候,心都專注在這件小事上,並不著急要做下一件事。有了這種謹慎、專注、安定的心態,他經手的事就不可能做不好。

所以,我們平時就要提醒孩子緩慢地揭開門簾、窗簾、浴簾等,如果進出沒有門簾的房門,那麼關門、開門時動作也要盡量輕緩。除此之外,當孩子打開窗戶、拉開抽屜、關閉櫃門、拉出椅子、擺放碗筷、打開鉛筆盒時,都要輕推輕拉,輕拿輕放。

如果孩子的動靜太大,所接觸的物品往往會受損,使用時間也會縮短,而發出的噪音也會影響他人的休息、工作和生活,這是孩子不得不注意的問題。

說到這裏,我想到一件事。

我們觀察一下,每次有人進出的時候,樓下的單元門是不是總是發出“哐”的一聲巨響?是。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進出時,人們隻管把門打開,進來或出去後徑直放手,而不是把門再輕輕地關上。因為我進出門時有輕開輕關的習慣,所以當看到別人如此對待門時,就感到很心疼。在我看來,沒有生命的門也應該得到尊重。於是,我就打印了一張紙,上麵寫著“我怕疼,請輕關”,貼在了單元門上。當時是晚上貼的,貼得很結實。結果第二天一早,我再出門,發現紙條已經被人撕掉了。我很無奈。被誰撕掉的?很可能是被那些隨手放開門讓門發出“哐”的一聲巨響的人撕掉的,因為這可能讓他反感。

其實,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注意這些細節,其實就是珍惜物品,其實就是培養一顆“感同身受”的心,那樣的話,我們還擔心孩子做事不謹慎嗎?當然不會。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不教孩子注意這些細節呢?我們自己為什麼不去注意這些細節呢?

再說回來。孩子路過牆角、桌角、床角、櫃棱等突出的地方時,內心都應該提起警覺,稍微離開一些距離,免得碰上導致受傷。如果孩子在戶外活動,那麼更要注意“寬轉彎”,無論走路、騎車還是開車,遇到路段的轉彎處,一定不能急於轉彎,否則很容易和另一個從彎角出來的車輛或行人相撞,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一定要慢行,還要豎起耳朵聽聽是否有車輛開過來,必要的時候要停下等待一下,在確定安全的情況下,再慢慢轉彎。

可見,一句“寬轉彎”的落實不但能培養孩子謹慎的態度,還可以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我們怎麼能不重視呢?

與其提醒孩子,不如趁早給他做出榜樣。

孩子是否能做到“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或者說他是否能養成謹慎、專注、細致做事的習慣,關鍵看我們給他提供了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氛圍。如果我們平時走路慌慌張張,不是碰這就是撞那的,說明我們的內心很急躁,那麼我們揭簾、開門、收拾碗筷時動靜也不會太小。如果是這樣,我們就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急躁、慌張的氛圍,他長期受這種氛圍的影響,加上模仿我們的言行舉止,自然就學會了我們的“那一套”。

反之,如果他從我們的行動中感受到的是安定、祥和、不急不躁,加上學習我們徐緩、輕柔的動作,自然就會形成與我們相似的習慣。

因此,與其提醒孩子落實這句教誨,不如給孩子做出榜樣,用行動為他打造一個能夠養成良好習慣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氛圍。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借助“執器”、“入室”等事項,培養孩子的謹慎態度。

這句“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的教誨是前麵一句的延伸,依然強調謹慎做事的重要性,“執”是拿著,“虛”是空的,“盈”是滿的,意思是,當手裏拿著空的器具時,要像拿著裝滿東西的器具一樣小心;進入到沒有人的房間時,要如同進到有人的房間一樣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