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若孩子認為父母不愛他,會怎樣呢?
天下的父母大都是愛孩子的,當然,不排除一些父母或繼父母對孩子不好的現象,但畢竟是少數。作為子女,無論父母對自己怎麼樣,都應該孝順父母。這句“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的意思是:當父母愛我時,做到孝順並不難;如果父母不喜歡我、討厭我,但我一如既往地孝順父母,才是賢德的表現。
而當今的孩子,麵對我們的百般寵愛,都不一定能孝順我們,如果我們討厭他、嫌棄他,他能孝順我們嗎?幾乎是不可能的。別說我們對孩子心存厭惡,就連我們偶爾用不理智的方式對待他,他都會和我們記仇,最後我們還得反過來給他賠不是。當然,也不是說父母不能向孩子道歉,而是說,現在的孩子根本不懂得“親憎我,孝方賢”的道理,更不可能把它落實在生活中。
如果孩子覺得“父母對我好,我就對他們好;如果他們對我不好,我也不會對他們好”的話,那孝道豈不是一場交易了嗎?如果是這樣,孩子遲早會和父母對著幹,甚至會出現打罵父母、殺父弑母的現象,那整個家庭不就因此走上了毀滅的道路嗎?這句教誨就是告訴孩子:履行孝道是無條件的,是天經地義的,不是商品交易,唯有老老實實地落實,才不愧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才能維係整個家庭的和諧。
我們要借用故事讓孩子深入理解“親憎我,孝方賢”的含義。
周朝,有個孝子名叫閔子騫,他的母親去世得比較早。後來,父親娶了後妻,並給他生了兩個弟弟。父親常年在外,他和兩個弟弟便由繼母照料,繼母對兩個弟弟百般寵愛,對他卻很不好,整日讓他幹重活粗活,但把好吃的、好用的都留給弟弟們。
冬天,繼母用棉花為兩個親兒子做了棉衣,卻用蘆花給他做“棉衣”。用蘆花做的“棉衣”看起來很大、很蓬鬆、很保暖,但是實際上一點兒都不保暖。對此,閔子騫一點兒都沒有怨言,還是盡力侍奉著繼母,照顧著兩個弟弟。
一次,閔子騫駕著馬車,拉著父親和兩個弟弟出門辦事。恰逢天氣寒冷,大雪紛飛,閔子騫一邊駕車一邊發抖,身體都快要凍僵了,馬車一顫,脫韁了。父親生氣地責備他:“穿著棉衣還這麼冷的樣子,別人還以為是你繼母虐待你,這豈不是陷你的繼母於不義嗎?”說完,還拿鞭子抽打他,結果鞭子一打,他的“棉衣”破了,蘆花飛了出來。這時,父親才明白馬車脫韁的原因是閔子騫真的太冷了。
父親一氣之下,回家就決定把後妻休掉。此時,閔子騫馬上跪下,央求父親不要休掉繼母,他說:“母親在的時候,隻有我一個人受冷,如果母親離去,那我跟兩個弟弟都要挨餓受凍,可謂‘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啊!”
他的這一席話感動了父親,也感動了繼母。從此,繼母對待閔子騫如同親生兒子一樣,全家過得和樂而幸福。
可見,當孩子無條件地孝順父母的時候,家庭最終的結局會特別好。在古代,類似這樣的故事很多,比如“虞舜孝母友弟”的故事,等等。我們可以多講給孩子聽,孩子聽多了,就會對“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句教誨有深刻的理解,自然就不會因為我們方式欠妥當的管教而與我們產生對立了。
我們也應該告訴孩子:父母不是聖賢,也有犯錯誤的時候,也有誤解你的時候,但我們的初衷一定是好的。如果我們做錯了什麼,絕不代表我們是憎恨你的,所以也希望你能理解我們的用心,不要錯把我們的“愛”當成“恨”。如果孩子的確對我們產生了誤解,我們就要通過有效溝通化解矛盾,別讓誤解擋住了我們彼此間愛的傳遞。
孩子若能把“親憎我,孝方賢”推廣開來應用,一生都不會遭遇人際難題。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遇到一些“不投緣”的人,不知什麼原因,對方總是看不慣他,甚至總和他過不去。此時,如果孩子沒學過“親憎我,孝方賢”這句教誨,就很容易和對方對立起來,弄不好就會引發矛盾,惹出事端,最終導致兩敗俱傷。
可是,如果孩子從小讀過“親憎我,孝方賢”的話,就會懂得“無論人家對我好不好,我都不與人家計較,更不把對方的不好放在心上,還是好好跟他相處”的道理,這樣,他不但不會為對方對自己不好而生氣、鬱悶,更不會和對方對著幹,時間一長,就一定會感化對方,彼此成為朋友,這豈不是皆大歡喜?
所以,一句“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的教誨,暗含了一個人不計前嫌、不與人結仇的博大心胸。孩子若能做到這一點,不但能在生活中化解各種人際危機,更能因此獲得更多人的尊重與擁護,最終一定會擁有順心的學業、事業、家業,獲得幸福的人生。
教子箴言
我們作為父母,總是心係孩子的安危,無時無刻不期盼孩子能夠往好方向發展。然而,孩子未必知道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就要告訴孩子,讓他因了解而懂得感恩,因感恩而懂得孝順。另外,我們要把無條件孝養父母、恭敬父母的樣子“表演”出來,使孩子通過我們的榜樣懂得“孝”的更深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