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善於體察父母的需要,對父母竭盡全力孝養(2 / 3)

讓孩子知道,孝道的落實要從愛護自己的身體開始。

《孝經》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一個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給的,不能隨意損傷,這是落實孝道的開始。

我們做父母的人都深有體會,從懷孕起,我們就開始提心吊膽,除了希望寶寶四肢健全、身體健康之外,別無所求。當母親承受著劇痛生下孩子的瞬間,根本顧不上自己的安危,就會急切地問醫生:“寶寶是不是健康?”養育孩子的過程更是讓我們費盡心力,孩子稍有感冒發燒,我們就開始著急,想方設法地給他求醫尋藥;他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體若有傷痛,我們便會無比擔心,真是應了這句“身有傷,貽親憂”,孩子的身體一旦出現狀況,最擔憂的就是父母。

然而,孩子未必能夠體會到我們的心情。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身有傷,貽親憂”的道理講給他聽,讓他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就是孝順父母。

一位老師為了開啟學生們的孝心,給學生們詳細描述了母親從懷孕到生產的身心狀況,特別對母親生產的艱辛作了描述。學生們聽得汗毛直豎,明白了父母生養自己的不易,而且也感受到了父母對自己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之後,學生們都表示要愛惜身體,不讓父母擔憂。

是啊!如果孩子能夠深入理解“身有傷,貽親憂”這句教誨的含義,他便不但不會做出損傷身體的事情,還會為維護自己的健康做出努力。因為他知道,我們對他最基本的期盼就是健康和平安。

這句教誨不僅能鼓勵孩子維護身體健康,更能引導他理智地麵對逆境。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保障身體健康的基本條件,除了為他的一日三餐把關之外,我們還要讓他知道一些飲食衛生和飲食健康常識,比如,少吃路邊攤的食物,少吃零食,少喝飲料等,特別是不要吃學校附近小商店裏出售的幾角錢一包的零食。我們要把這些食品對身體的危害告訴孩子,讓他自己作出正確選擇。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讓孩子知道,人生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學會堅強,並學會用合理的方式排解負麵情緒,千萬不要因一時想不開而做出類似跳樓、跳河、自殘等行為,那完全是不為父母考慮的不孝舉動。如果孩子能稍微體諒到父母的不易,便無論如何也不會幹這種蠢事。所以,讓孩子明白“身有傷,貽親憂”的道理非常重要。

另外,不傷害自己的身體,是孝敬自己的父母。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所生,都是父母所養,他們的身體都應該是完好、不受損傷的。那麼,我們就要引導孩子,一想到自己的父母,就要想到別人的父母。孩子體會到這一點後,就不會因各種原因而傷害別人的身體。這樣,那些因戀愛不成就殺死對方,甚至一起殉情的極端事件就不會發生了。

可見,教導孩子懂得“身有傷,貽親憂”是保障孩子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的法寶,所以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學習這句教誨,為他的幸福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每當我看到那些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因種種原因而跳樓自殺結束自己生命、劫殺別人的報道的時候,我就非常痛心,也非常感慨,如果這些孩子能夠從小接受聖賢的教育,懂得“身有傷,貽親憂”的道理,他們便不會做出如此愚蠢的行為。我真的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小與聖賢同行,接受《弟子規》的教育。當然,我更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為人父母者認識到這本小冊子的神奇力量,相信它,學習它,讓自己、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滿。

孩子的品行、德行代表著他所受到的家教和他應當傳承的家風,別讓孩子的不良行徑辱沒了父母和祖宗。

沒有那個父母不希望孩子具備高尚的品德,如果孩子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我們不但會傷心,還會感到羞恥。“德有傷,貽親羞”就是說,如果孩子的德行有所缺失,就會給父母和家族蒙羞。

一位服刑的犯人學了《弟子規》之後,寫出了這樣的心得:“以前,我覺得父母對我不夠關心,所以就故意做壞事報複他們,當我進了監獄時,我居然覺得如願以償了。但是,自從學了《弟子規》,特別是學到這句‘德有傷,貽親羞’的時候,我才知道我以前的想法是多麼錯誤,我真是太不孝了。想想看,雖然我一個人身在監獄,而我的父母也同樣像生活在監獄裏一般。他們不敢出門,生怕街坊鄰居在背後戳他們的脊梁骨,他們也很少與親戚往來,因為他們總覺得抬不起頭來。每次想到這兒,我就特別難過。我下定決心,服刑期滿出獄後,絕不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絕不讓他們再蒙羞了。”

是啊!孩子的行為映襯了他的家教,如果他的行為有所偏頗,別人就會說:“有人養,沒人教。”“沒家教。”我們當然不希望聽到這樣的話,所以我們就要讓孩子明白,他的言語行為絕不僅是他個人德行的體現,同時也代表著他的父母、家族,甚至是祖宗的道德品質。因此,人們看到壞人幹壞事的時候會說:“他們家祖上沒積德,出了這個敗家子。”

相反,如果孩子品德高尚、學業有成、有所建樹的話,不但我們感到光榮,家族也會以孩子為榮,真可謂是光宗耀祖。正如《孝經》所雲:“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是啊,孩子能以自己的德行顯示父母的德行,就是孝的終極體現。如果孩子懂得這番道理,怎麼會不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激勵自己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