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個孩子麵對父母的吩咐時,嘴上不但應該在第一時間真誠地答應說“好的”,還要心甘情願地馬上行動起來。如果是不需要立刻去完成的任務,孩子也應該在父母要求的時間內完成。這才是為人子女對父母應有的態度。難道我們不希望孩子如此聽話和孝順嗎?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父母命,行勿懶”這樣的教誨教給孩子,讓他早日學會。
不能力行“父母命,行勿懶”的孩子,人生之路往往是布滿荊棘的。
如果孩子不把我們的吩咐放在心上,他也很難真心誠意地把別人的吩咐放在心上。他對我們沒有最基本的孝心,也不會發自內心地尊重別人。即使他一時聽從了其他長輩或老師的吩咐,那也不能說明他具備了“行勿懶”的好習慣或者說這種強大的執行力。
比如,當同學說:“某某,請把那支鉛筆遞給我,好嗎?”孩子可能會說:“我沒空。你自己拿吧!”當老師對孩子說:“請你幫老師擦一下黑板吧!”孩子說:“我又不是今天的值日生。”麵對孩子這樣的回應,同學和老師會喜歡他嗎?
而一個常常“命令”父母的孩子,會很習慣地對同學說:“你把那本書給我拿來!”說不定還會對老師說:“老師,把那個拖把給我。”聽到“命令”的同學和老師心裏會舒服嗎?
如果他走上工作崗位還是如此的表現,那他會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嗎?當然不會。如果他再以同樣的表現對待妻子(丈夫)和兒女,那他的家庭會和諧嗎?當然不會。試想,誰願意和這樣的人交往、合作、共事、生活?他的人生之路怎麼會不充滿荊棘?
孩子為什麼會“行動懶”呢?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孩子之所以會“行動懶”,基本上離不開以下三種因素,即:過度嬌慣、缺乏榜樣、缺乏鼓勵。
如果我們舍不得吩咐孩子做事,那麼他連行動的機會都沒有。但是,沒有任何一個父母能夠永遠不吩咐孩子,因為父母總有一天會覺得孩子長大了,可以承擔了,於是開始吩咐他做事。但是,當我們在過度嬌慣他之後,第一次發出命令時,他會非常不適應,又因為從來沒有行動過而無所適從,在這種心理驅使下,他自然會退縮,會找借口不去行動。
或許,我們並沒有那麼嬌慣孩子,也總是吩咐他去做一些事情,但他總把我們的話當耳旁風,我們吩咐幾遍他都不動彈。如果是這樣,我們就要觀察一下:我們和另一半有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平時,當父母、妻子(丈夫)吩咐我們的時候,我們是馬上行動,還是找借口拖延?我們的行為完全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如果我們都沒能做到“父母命,行勿懶”,怎麼能要求孩子做到呢?
除了以上兩種因素外,孩子還有可能因在屢次的行動中沒有得到我們及時而有效的鼓勵,而失去了“行勿懶”的動力。比如,孩子聽從我們的吩咐在掃地,可是我們覺得孩子做得不夠好,於是說:“哎呀,不是這樣掃的,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去去去,我來做。”孩子聽到我們的否定,還會有繼續做下去的動力嗎?如果這種場景發生過幾次,我們再吩咐他時,他當然不會積極行動起來,因為等待他的將是指責和埋怨。
所以,我們不要因過度心疼孩子而不去吩咐他做事,更不要給他做壞榜樣,同時在他行動的時候及時鼓勵他,教給他做事的方法。隻有這樣,當他再次聽到“父母命”的時候,才會“行勿懶”。
把“父母命,行勿懶”落實在生活中的每一處。
《弟子規》中的這句教誨,不僅體現了孩子對父母的孝心,而且也是培養孩子強大行動力、執行力的基礎。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在完成學習任務或其他事務時都拖拖拉拉,毫無效率可言,能拖就拖,實在拖不過去了,才敷衍地去做,草草了事。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仔細觀察,也許我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比如,家裏的門把手壞了,我們聽不到它說“請及時修理一下我。”於是一天推一天,直到實在推不下去了,才去修;又如,吃飯晚了,我們聽不到碗筷說“請及時把我洗幹淨。”於是我們把碗筷泡在水池裏,直到要做下一頓飯或下幾頓飯而沒有碗用的時候,才開始洗……在生活中我們都如此,孩子做事時,怎麼可能會不拖拉、不懶惰呢?
所以,如果我們能把這句教誨落實在生活、工作的每一處,孩子的行動力、執行力自然就會被培養出來,從而在生活中的每一處落實“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
教導孩子是我們的職責,而麵對我們的教導,孩子會不會恭敬地聆聽呢?
孩子對父母的恭敬之心,不僅僅體現在當父母呼喚或囑咐他做事時能立即應答,還體現在父母教導他的時候心存恭敬地聆聽。“父母教,須敬聽”這句教誨是說,父母教導孩子時,孩子應該恭敬、虛心地聆聽。
然而,事實上,麵對我們的教誨,年齡偏小的孩子還能夠聆聽,但是孩子越大,似乎就越聽不進去,他要麼表現出一副不屑的樣子,要麼心不在焉地隨便聽聽,要麼幹脆直接頂撞我們,我們說一句,他能回頂幾句,甚至“一言九頂”……類似這樣的情景,在生活中已經不是個例了。麵對孩子的頂撞,我們的內心作何感想呢?會舒服嗎?
而有的父母過於疼愛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錯誤,也不會及時上前糾正,甚至會極力袒護。漸漸地,孩子就會養成唯我獨尊、傲慢無禮、張揚跋扈的性格,到那時,我們再教導他,他一定不會聽從。不僅如此,當我們對他的照顧令他不滿意了,他就會反過來“教導”我們,說不定我們還會“乖乖地”聽從,聽取他的意見,下次“改進”照顧他的方法。這樣一來,我們和孩子完全換了位置,他成了我們孝敬的對象。這簡直是顛倒了倫常,孩子不像孩子,父母不像父母,如果是這樣,孩子的未來不但不會輝煌,我們整個家庭也不可能興旺。
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有的孩子出自於有良好家教的家庭或學習過《弟子規》,當父母教導他的時候,他會恭恭敬敬地聽從,虛心地接受,並把父母的教導落實在實踐中。由此,他自己的過失不但得到了糾正,道德學問也得到了提高。而且,他會把對父母的這份恭敬延伸至周圍任何人那裏,人們在與他的相處中感受到的是被尊重、被恭敬,如此一來,人們怎麼會不喜歡他,不願意幫助他呢?這樣,他的人生路就會因處處遇貴人而更加順暢。這難道不是我們希望的結果嗎?唯有我們和孩子共同學習《弟子規》,才能實現這一點。
如何幫助孩子落實“父母教,須敬聽”這句教誨呢?
在我們幫助孩子學習之前一定要思考,孩子為什麼不恭敬地聽從我們的教誨?
有這樣一個男孩,他在10歲之前都是乖巧聽話的孩子,媽媽說什麼他都會認真聽。不知道什麼原因,上了初中之後,他漸漸地開始跟媽媽頂嘴,一開始媽媽也沒在意,可是他卻越來越不像話,對父母頂撞得越來越厲害。另外,他在學校還常常與同學爭辯,而且竟然開始頂撞老師。他的人緣越來越差,情緒也因此越來越低落,人生似乎走入了低穀。
仔細觀察他的家庭會發現,他的媽媽在家務方麵非常在行,而爸爸就略顯笨拙。而每當媽媽指導爸爸做家務或者指出爸爸的問題時,爸爸從來不會虛心地說:“好的,我知道了,我下次注意。”而是說出種種借口,不接受媽媽的意見,有時甚至還會因此跟媽媽生氣。
爸爸不僅對媽媽是這個態度,對父母、親人、朋友都是如此。總結起來,就是爸爸根本聽不進別人的勸導,也從來不會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自以為是、固執己見。在爸爸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兒子也漸漸學會了爸爸的說話方式,慢慢地就變得愛頂撞父母了。
可見,我們的言語行為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樣。如果我們能夠聽取父母、親人、朋友的勸導並虛心接受的話,孩子也會受到影響,並用同樣的態度麵對我們對他的教導。反之,如果我們都不懂得“須敬聽”,孩子也不會恭恭敬敬地聽我們的話。也就是說,教育孩子是一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過程。孩子教育好了,我們就自得其樂;教育不好,我們就自食其果。正所謂“自己釀的酒,自己去品,其味自知”。
話說回來,我們都希望能種好種子,結好果,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忽視自己的行為。我們希望孩子孝順聽話、前途似錦,那麼我們就必須努力做到“父母教,須敬聽”,隻有這樣,我們對孩子的期望才不會變成失望。
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注意教導孩子的方式,如果我們總是用埋怨的方式來教導他,他肯定會產生抵觸情緒,由此而無法恭敬地聆聽我們的教誨。當然,作為孩子,無論如何,都不應該無禮地對待我們,但是,如果我們自己不能無條件地恭敬自己的父母的話,那麼就不要要求孩子。因為,我們的要求不但是蒼白的,也是令他反感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俯下身來落實《弟子規》的這句教誨,這樣,孩子就一定會有所改觀。
鼓勵孩子踐行“父母教,須敬聽”的教誨,使他成為能受諫的有福之人。
俗話說“福在受諫”,一個人有沒有福氣,就看他能不能聽取諫言。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一個孩子的道德學問能不能不斷提升,個人的發展空間會不會越來越大,人生之路走得順暢不順暢,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他願不願意聽勸、受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