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培養孩子的孝心從與父母的日常應對開始(1 / 3)

入則孝——德行是做人的根本,而孝是德行的根本

《弟子規》開篇第一部分即為“入則孝”,即在家要孝敬父母。之所以把孝道放在本書的第一位,是因為做人最應該重一個“德”字,而“德”的最根本的體現就是“孝”。孔子在2500年前就說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發點。教孩子一定要從孝道教起。一個懂得孝道的孩子,他一定會好好學習,一定會積極樂觀地生活,以後也一定會有好的工作,有好的前程,更會有幸福美滿的人生。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不教孩子學孝呢?我們為什麼不帶頭學孝呢?

培養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培養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就在於孝道。所以,《弟子規》在開篇就提到“首孝弟”,而從這一節開始將詳細敘述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其實,培養孩子的孝心就從他與父母的日常應對開始。這一點,為人父母者不用有任何的懷疑。

父母呼,應勿緩

我們都有過招呼孩子的經曆,麵對我們的呼喚,孩子是怎麼回應的呢?

《弟子規》“入則孝”這一節一開始就提到“父母呼,應勿緩”,也就是說,父母呼喚孩子時,孩子應該及時答應,而不能慢慢吞吞,甚至是聽到了也不答應。

做父母的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小事。其實,教育孩子無小事,任何一個點用好了,都會讓孩子受益無窮;相反,如果用不好,孩子可能就會因為一點小事、一個小細節而跌個大大的跟頭,甚至會影響他一生的發展。

可以想一下,今天的父母和孩子是否已經“換了個兒”?也就是說,父母呼喚孩子,孩子不答應,“很正常”!或者孩子很有情緒地回應:“幹嗎?”好像也“很正常”。還有比這“更正常”的就是,孩子呼喚父母,父母倒是恭恭敬敬地答應:“哎,什麼事?”

這樣的現象幾乎在每個家庭中都發生過,甚至是一再發生,而且將會一直發生下去,直到父母醒悟的那一天。如此下去,父母將不是父母,孩子將不是孩子。正如一句話所說:“孝子,孝子,孝順兒子!”現在的父母,不正在“擔當”這樣的“角色”嗎?

其實,每一個正常的孩子在麵對父母的呼喚時,都應該這樣回答:“媽媽(爸爸),請問您有什麼事?”這樣的回答必須是及時的,態度必須是恭敬的。如果孩子離父母比較遠,聽到之後,要先回應,“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回應的同時要快步走或跑到父母的麵前。

真正接受過《弟子規》訓練的孩子會做得更好,他們會在回應父母的同時給父母鞠個躬。很多沒有接觸過《弟子規》的父母可能感到很詫異,認為這純粹是多餘的。其實不然,如果你有機會真正深入了解一下,就會發現這是事實,而非我在這裏杜撰。了解的方法很簡單,借助網絡搜索,就會發現《弟子規》裏有一個不一樣的智慧世界。

“父母呼,應勿緩”,其實是孩子對父母的一種態度。

一個人的道德學問是從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現出來的。所以,孩子對父母的講話態度將對他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果他對父母有真正的孝心,有恭敬心,他的道德學問的根基就能紮得很深;如果他對父母沒有這份恭敬,沒有這份孝心,那麼他就會有傲慢心,這會毀掉他的人生。真的,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裏提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能做到“正心”,他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正心”需要“誠意”,“誠意”需要“致知”,“致知”需要“格物”。所謂“格物”,就是革除孩子的物欲,革除孩子的壞習氣。不耐煩、傲慢就是孩子的壞習氣。所以,教孩子對父母呼喚的應答就是為他“正心”。可見,要想獲得大學問,必須從小處入手。

今天,還有幾個孩子能恭恭敬地應對父母的呼喚?還有幾個孩子能從內心深處恭恭敬敬地與人打招呼?所以,不要再認為這是個小事了,也不要再對孩子降低教育的標準了。如果還不重新認識這件事的話,孩子一代不如一代,將會是板上釘釘的事。

當然,要想讓孩子做好這件事,需要父母來教。如何教?

言語方麵的訓練是一方麵,而且這一方麵的效果很有限,因為這是“說教”,孩子是不願意聽父母“說教”的。那麼,怎樣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呢?那就是父母的“表演”。這裏的“表演”二字打上了引號,是表示強調,不是讓父母隨便“演”,而是從內心深處對自己的父母有孝心、有恭敬心,然後給孩子“表演”出來。所以,當家裏的老人在呼喚我們的時候,我們要趕緊過去,恭恭敬敬地說“爸爸(媽媽),請問您有什麼吩咐?”即使我們現在表演得不好,但隻要堅持,就一定會自然的,因為“習慣成自然”。可能有的父母會說:“我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我們要教育孩子,因為我們也應該對老人盡孝,沒別的。難道這兩點還不足以讓我們這樣做嗎?當我們真有了這樣恭敬的態度後,這種氣氛就會感染孩子,良好的家風就形成了。在這樣的環境熏染下,孩子還會對我們不恭敬嗎?他想不恭敬都很難。

當然,對於另一半的呼喚,我們也應該做到“應勿緩”,這樣,做先生的、做太太的還會因為對方不回應或回應不及時而發火嗎?不會了。爭吵少了,家就和了,所謂“家和萬事興”,全家人將會受益良多。

還有,做父母的,再麵對孩子的呼喚時,不可再像以前那樣了:“兒子,你有什麼事?”我們是長輩,孩子是晚輩,晚輩要恭敬長輩,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也是應該的,不應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所以,父母要成全孩子的這份恭敬心。

如果孩子說:“媽媽,你來一下!”我們要不要過去?當然不能過去。我們要跟孩子說:“你到這邊來吧!”但千萬不要訓斥他,要循循善誘,可以對他說:“來,兒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弟子規》!”要真的跟孩子一起學啊,當我們把聖賢的這些道理跟孩子講清楚並在生活中給他做出榜樣的時候,他一定會效仿。所以,教育孩子真的很簡單。

那麼,踐行“父母呼,應勿緩”這句教誨,給孩子還能帶來哪些益處呢?

孩子對父母的呼喚“應勿緩”隻是第一步。作為父母,還要教孩子力行“爺爺呼,應勿緩”、“老師呼,應勿緩”等“長輩呼,應勿緩”,甚至是“同學呼,應勿緩”……在生活中隨時隨地讓孩子力行這樣的教誨。當這種教誨深入他的“骨髓”中後,他就會一生受用不盡。當他走向社會參加工作後,就會懂得“領導呼,應勿緩”,而且還有恭敬心,哪個領導會不喜歡這樣的員工?哪個領導會不提拔這樣的員工?當孩子立業成家後,麵對自己的另一半,他也同樣會這麼做,和諧的小家庭就誕生了。再往後,他有了孩子,他會對孩子進行很好的教育,這樣,家風就得到了傳承,後代子孫的幸福都有了保障。而這一切,就是“父母呼,應勿緩”這六個字帶來的。真有這麼神嗎?當然。隻要我們按照聖賢的教誨去做,就一定會是這樣。

其實,“父母呼,應勿緩”這句話還有很多延伸。

除了長輩、同輩這些“人”的“呼”,還有“餓了的小狗呼”、“渴了的花草呼”、“掉在地上的鉛筆呼”……要讓孩子學會舉一反三,從內心深處改變自己,做到“知行合一”。

父母命,行勿懶

在生活中,我們會吩咐孩子做事情,而麵對我們的吩咐,孩子會是什麼反應?

所謂“父母命,行勿懶”,就是當父母吩咐孩子做事的時候,孩子應該馬上行動,絕不拖延。孩子能這樣做,說明他沒有把父母的話當耳旁風,因為他內心對父母是恭敬的,所以把父母的話當成“聖旨”一般,那他行動起來自然也會刻不容緩。

然而,現實生活中,當孩子聽到我們的吩咐時會“行勿懶”嗎?大多數孩子會說:“等一下。”或者說:“我正忙呢。”甚至說:“我才不幹呢!”不但不會立刻行動,還會直接表示他不想幹或不能幹。父母的吩咐,在孩子眼裏又算什麼呢?

有的孩子雖然嘴上會答應,但是卻遲遲不行動。比如,我們說:“趕快去洗個腳。”孩子回應道:“好的。”但根本沒有執行。這隻能說明,孩子隻是嘴上答應了,心裏根本沒答應。如果他心裏記住了,怎麼可能不去執行?

有的父母出於心疼孩子的緣故,根本不會吩咐孩子做任何事。反而是當孩子吩咐父母做事的時候,父母真是做到了“行勿懶”。孩子喊:“媽媽,給我倒杯水。”媽媽說:“好嘞!”然後以最快的速度把水端給孩子,說不定還會給孩子喂進嘴裏。孩子說:“爸爸,把那本書遞給我。”爸爸就趕快執行。有的孩子甚至連“爸爸”、“媽媽”都不叫,直接說“你把東西給我”,而我們卻乖乖地聽話,生怕動作慢了惹“小皇帝”或“小公主”生氣。

請問,到底誰是父母啊?

孩子麵對父母的吩咐毫不在意,卻不斷使喚父母為自己做這做那,這樣下去,孩子對我們不但沒有恭敬心、感恩心,還會瞧不起我們,忽視我們。而當有一天,我們不願意再繼續聽從他的使喚時,或者我們老到無法執行他的“命令”時,他就會埋怨我們、記恨我們,甚至辱罵我們。那時,我們和孩子都不會感覺到人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