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培養孩子的孝心從與父母的日常應對開始(3 / 3)

孩子都有缺點,而他自己很難看到自己的問題,如果他要想發現缺點、改正缺點、不斷成長,就必須有一個願意聽從他人勸導的態度。如果孩子麵對父母、老師、長輩的教導或麵對朋友、同學提出的建議,總是表現出一副傲慢不屑、不願意接受的樣子,那麼久而久之,就沒有人願意勸導他了,他就會因此而止步不前。

相反,如果孩子用恭敬心認真聽取他人的勸導,並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他就會不斷進步。而對方也會因他的恭敬而願意不斷地幫助他,不斷地給他提出有價值的、有效的意見,對孩子而言,這樣的人不就是他人生中的貴人嗎?

所以,我們與其天天祈禱孩子遇到能幫助他、提攜他的貴人,不如培養孩子具備接受他人建議的心量和謙虛、恭敬的態度。而這種素質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踐行“父母教,須敬聽”這句教誨才能實現,讓我們和孩子共同努力吧!

父母責,須順承

每個孩子都不可避免地會遭受父母的責備,而麵對責備,孩子會乖乖“順承”嗎?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我們也許會因此生氣,接著會責備他、批評他,甚至嗬斥他。其根本目的,無疑是希望他能夠有所改變,不斷進步。所以,對於我們而言,出於為孩子好的目的而責備孩子,是非常正常的、無可厚非的行為。而麵對我們的責備,孩子應該如何反應呢?這句“父母責,須順承”告訴我們,當父母責備孩子或者管教孩子的時候,孩子應該表現出順從的態度並虛心地接受。

然而,現今社會的大多數孩子並不是這樣的。有的孩子聽到父母的責備聲,雖然嘴上不說,但是表情相當難看,他內心在說:“你別指責我,我不愛聽。”有的孩子則是找一大堆理由,以表示父母說的不對;有的孩子則是直接和父母對抗,不但反過去責備父母,還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讓父母傷心……所以,很多父母經常歎息道:“如今的孩子,怎麼這麼難管教啊!”

有一個小男孩自從知道有虐待兒童的舉報電話之後,隻要父母一責備他、批評他,他便打電話舉報,或是對著窗外的路人哭喊道:“我父母虐待我,請你們幫忙打舉報電話。”幾次之後,小男孩的父母都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管教他了。說輕了,他不聽;說重了,他又要舉報。麵對這種情況,父母真是無可奈何。

當然,也有少數孩子麵對父母的責備和批評會畢恭畢敬地表示順從,並接受父母的教導。為了讓父母盡快消氣,他還會說:“爸爸媽媽,我知道錯了,我下次一定改,您別生氣了。”這樣的孩子在當今社會是不是太少見了?有些父母甚至會懷疑,有這樣懂事聽話的孩子嗎?當然有,力行《弟子規》的孩子就是如此聽話懂事,這不是杜撰,而是事實,隻是你沒有見過、接觸過而已。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聽話孝順,那麼我們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這句教誨落實在生活中,隻要落實,我們就會發現,聽話懂事的孩子原來就在我們自己家中。

當然,我們也不是完人,也會犯錯誤,也就是說,有時候責備孩子責備得不當,甚至會誤解孩子。這時,孩子是否也應該順從呢?應該是這樣。但我們也要教孩子:當你認為我們做得不對的時候,要在事後以恰當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見來。《弟子規》中的另一句“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就是教孩子給父母提意見的,具體的內容將在後麵詳細講述。

如果孩子不踐行“父母責,須順承”的教誨,對個人、家庭有什麼影響嗎?

有個男孩從上初中開始,對父母的責備就常常表現出強烈的不滿,後來慢慢演變到根本不讓父母開口。在學校裏,如果老師批評他,他就用眼睛瞪著老師,嘴裏還嘟囔著,老師批評得厲害了,他就和老師對著幹。搞得父母不敢惹他,老師也管教不了他。

後來,他高中還沒上完就開始到處打工,一年之內換了好幾個工作,每次都是領導說他幾句,他就撂挑子不幹,有時還會辱罵領導。

一次,他過馬路時沒有遵守交通規則,差點兒被一輛車撞上。司機氣憤地說:“你怎麼不遵守交規呢?不要命了?”一聽這話,他就不依不饒地開始罵司機。司機聽不下去,便下車和他理論,沒說兩句,兩個人就動起手來,後來,他被打成重傷送進了醫院。

這個男孩就是因為聽不得他人的責備,才養成了一身的壞毛病,脾氣還異常暴躁,工作和生活都不順利。如果他能做到“父母責,須順承”,當麵對老師、領導、他人的責備時恭敬地接受,那麼他的學業就不會半途中止,工作也不會屢遭不順,更不會遭遇橫禍。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啊!而源頭就是因為他沒有在父母那裏養成“順承”的習慣。可見,一個不懂得孝順父母的孩子,未來的路一定不會順暢。

這個男孩的例子並不極端。有的孩子因各種原因被父母責備後,居然起了殺死父母的念頭。可怕的是,個別孩子居然真的害死了自己的父母。僅僅因為被責備,就完全不顧父母對自己的大恩大德,這簡直是天理難容啊!可是,我們能簡單地怪罪這些孩子嗎?

這種現象的發生完全是因為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造成的,而這種缺失已經不是一年、兩年或者五年、十年了,而是大半個世紀,所以呈現出的社會現狀往往讓人驚愕和惋惜。如果我們做父母的還意識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麼孩子的個人生活不但沒有順利可言,嚴重的話,甚至還會導致家破人亡。

所以,我們不要小看《弟子規》的力量,它可以讓每個孩子都過上平安幸福的生活,也可以讓每個家庭更加美滿,讓社會更加和諧。

我們如何和孩子一起踐行“父母責,須順承”這句教誨呢?

身教永遠是最有力量的教育。我們希望孩子能落實《弟子規》,那麼我們就要問問自己,當我們的父母、領導、長輩、妻子(丈夫)責備我們的時候,我們是什麼態度?有沒有恭敬地順從並虛心地接受?我們的一舉一動,孩子都會看在眼裏,我們怎麼做,他就會怎麼學。

所以,當父母、親人、領導、同事責備我們的時候,我們最好主動表示歉意,誠懇地接受對方的指責,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說:“對不起,這件事是我做得不妥,我下次一定注意。”此言一出,對方肯定不會繼續喋喋不休地指責下去。

如果一開始我們說不出口,那麼至少要做到不生氣、不頂撞。而要做到這兩點,就不能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是要從對方的訓導和指責中發現自己的問題,了解對方對自己的不滿,這樣才能心平氣和地聽對方說。即使對方說得不太對,我們也不能“奮起反抗”,因為結果隻會兩敗俱傷。我們要麼耐心地給對方解釋,要麼等到對方完全消氣之後再從長計議。如果對方已經氣得失去理智了,那麼我們就要靈活應對,千萬不能硬碰硬。

說到這裏,我想起了“曾子受杖”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一次,與父親在瓜地裏勞作,曾子不小心斬斷了瓜苗,父親看他不愛惜植物,做事不謹慎,於是很生氣,便舉起手上的大棍子向曾子的背部打去。曾子知道“父母責,須順承”的道理,就一動不動地讓父親打。沒想到,父親用力過猛,曾子的身體承受不了,結果暈過去了。

曾子醒過來後,不但沒怪父親,反而問父親費了這麼大力氣教育自己身體有沒有不適,還到房間拿出琴開始彈奏起來,以表示自己的身體無恙。

故事講到這裏,我們也許會覺得曾子太孝順了,甚至覺得曾子簡直愚蠢,是愚孝的行為。我曾看過一些家庭教育學的專著,裏麵也講到過這個故事,但講到這裏就截止了。之後,專家還就此批判儒家文化,說古人愚孝,不尊重人格,寧肯被父母打死,也要順從父母,雲雲,進而上綱上線,大肆批判古代教育的不是。

可事實上,故事並不是到這裏為止的,這僅僅講了一半。接下來的一半是這樣的:

當這件事被孔子知道後,孔子責怪曾子不孝,並告訴弟子們“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的道理。也就是說,如果父母拿小棍子打你,你就要受著;如果拿大棍子打你,你就要趕快跑。為什麼?因為父母生氣的時候情緒難以控製,假如拿大棍子打失手了,把孩子打傷了,甚至打死了,那傷心的還是父母。所以,孝順的孩子是不會把父母陷於不義的。

由此我們知道,如果責備我們的人情緒異常激動,甚至要打我們,那麼我們還是先走為妙。所以,《弟子規》中的教導並不是死板的,而是靈活的。隻要我們存著一顆孝順父母、恭敬父母的心,並把這種態度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處,那麼我們和孩子必將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

教子箴言

“父母呼,應勿緩”到“父母責,須順承”這四句,闡述了為人子女對待父母應有的態度,這個態度就是無條件的恭敬。父母無條件地養育子女,子女如果輕視父母、對父母無禮的話,真是有愧為“人”。道理如此,但現實狀況卻不容樂觀,我們不要責怪孩子,看看我們自己是如何對待父母的,答案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