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八章 出兵(下)(1 / 3)

倒行逆施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弘治好不容易能推動起兵製改革,目的之一便是為了提高武人地位——朝臣們的這點小九九,他自是心知肚明。

仁厚的弘治,少見的發了一回飆:“祖製!祖製!百年以後,朕定下的規矩也會是祖製,也會是成法。驃騎將軍能打戰會打戰,憑什麼不行?憑什麼領不了軍?誰若說三道四,也給朕去領一回軍,去將火篩大敗了來給朕看看!”

喧鬧的奉天殿瞬間鴉雀無聲。

驃騎將軍王睿領軍出征,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因為滿朝文武,誰也不敢拍著胸脯說,老子領軍去與火篩幹一架。

大明武人能單獨掛帥領軍出戰,自弘治十四年正月始。

火急火燎的驃騎將軍立馬又屁顛屁顛的跟在弘治的背後,滿腔熱血義憤填膺的討了一份聖旨——即日啟程,前往遼東整軍出征。

他在弘治身前口水四濺,說得一心都是為了大明,實際上——他是為了避開即將蘇醒的安鴻雁。

惹不起,老子躲得起!

遼東的形勢,隨著驃騎將軍的匆忙赴任而變得風起雲湧,暗流洶湧,錫寶齊篇古實為不出世的奇才人物,其眼光智慧相較於火篩,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驃騎將軍征伐錫寶齊篇古,當是一番相當精彩的龍爭虎鬥——而對本戰兩位男主角都有一定了解的小公爺朱麟,自是在拭目以待……

大明是曆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對於明朝的看法,常識性的認識是:特務政治,民不聊生,君弱臣強,政治腐敗。這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但也存在較大的偏差。

個人對於大明的總體評價:經濟繁榮,政治製度民主,官僚腐敗,貧富差距過大。

第一,政治模式!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及其一幹大臣,並不是所謂的世家子弟,而是純粹的草根革命者,這恰恰影響了一個朝代建立者的目光,導致統治者在製定國家策略時有一定局限性。

諸多的祖訓,例如禁海,例如不收商稅,士子免稅,例如對地主的殘酷剝削,都導致了明朝以後的曆史走向,清朝可以說是照搬了明朝的很多製度,所以說實際上18世紀中國的黑暗,在幾百年前的明朝就注定了。

但是明朝的政治模式是最接近現代的,甚至明朝中後期已經有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趨勢。內閣製現在依然有國家在使用,由此製度,萬曆多年不上朝,但是張居正依然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但是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政爭黨爭不斷,官員腐敗成災。有名的明朝首輔徐階,張居正等,都是江南大地主。更遑論下麵其他官員了。由於內閣有權利駁回皇帝的命令,導致皇帝隻能大量的信任宦官。由於輿論導向在當時的士子手中,更加劇了明朝的政治矛盾。

第二,經濟模式

朱元璋可能由於之前被地主迫害的經曆,極端仇視地主階級。導致明朝中後期,地主及其附屬的農民階級民不聊生,而因為士子免稅,不收商水,導致了士子可以大量的兼並土地,江南商業繁榮國家卻收不上錢來。更因如此,官員貪汙腐敗橫行。一方麵禁海,另一方麵江南官宦人家私自出海,大量獲取海外白銀黃金甚至日本的私鑄銅錢。導致江南富庶,紡織業發達,卻又不需要交商稅。而北方尤其是山西陝西等西北地區因為天災導致減產絕收,卻因為有土地導致需要交納大量賦稅,民不聊生。這種不合理的經濟製度迅速惡化了明朝的社會矛盾,導致貧富差距加大,農民揭竿而起,最後推翻了明朝統治的便是陝西的農民們。

第三,軍事方麵。

第一弊端便是文官統治武官,嚴重的外行指揮內行,雖然杜絕了將領作亂的可能,但是武人地位長期低下嚴重影響部隊的戰鬥力和生存能力。明朝中期還曾打過勝仗,後期就出現了,明朝軍隊連戰連敗,但是一旦投降滿清同樣的人,立刻變得勇猛無敵,反過來再歸順明朝,又是敗仗連連,比如有名的嘉定三屠李成棟。

第二弊端便是采用軍戶製,眾所周知,明朝戶籍製非常嚴格,你祖上是當兵的,你家祖祖輩輩都是軍戶,都要當兵,你祖上是工匠,你家祖祖輩輩都是匠戶都要做工匠。這就導致了軍隊良莠不齊,並且長期駐紮地方,實際上和農民差不多,甚至不如好一些地區的農民,軍戶實際生活和奴隸一樣,導致明朝危機時刻,竟然沒有可用之兵,陝西農民起義就有很多邊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