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說,自家的孩子好動、坐不住、在學校裏總是調皮搗蛋,注意力不集中,……
這是很多父母都十分關注的話題。
其實,每個孩子因為天生氣質的差異,有的從小就像小綿羊一樣安靜乖巧,有的則像小猴兒一樣活潑好動,這是天性,和遺傳有很大關係,因此是我們沒法選擇的。
此外,很多在父母眼中的“過動”,其實都是孩子在某個年齡段的正常表現,因此父母在“診斷”孩子的好動行為時,不能太敏感,不要先入為主隨便下結論,要客觀、冷靜、公正地進行判斷。
到底什麼才算是“多動兒”?有怎樣的行為才算是多動兒?
少兒多動症又稱注意力缺陷多動症,或腦功能輕微失調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為異常疾病,這類患兒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麵有缺陷,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暫,活動過多,情緒易衝動,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父母和教師感到沒有辦法。
“多動症”是種中樞神經發展不全的毛病,因而影響身心的動蕩不安,大腦發展無法成熟,進而造成學習上的困難。
平衡感不好,整個身體的活動便亂了。坐無坐相,站無站相,身體扭曲,肌肉僵硬,氣血全塞住了。這種孩子自然容易跌倒,容易撞牆,空間感掌握不良,頸部無力,承受不了頭部重量,兩肩和後頸僵化扭曲,關節萎縮,氣血不通,能量衝不過前庭覺,上不了大腦,大腦便無從發展了。
因此,對於寶寶的多動症,要從出生以後就趕快調整,可用傳統的搖籃讓孩子平躺,由左右呈180度上下左右搖動,讓地心引力的信息和搖動的信息取得均衡,以恢複中樞神經健康。
等孩子稍大些以後,可讓孩子在騰空的吊纜上,做左右、上下及360度搖晃及旋轉。多鼓勵孩子翻身、翻筋鬥、爬行,可用雙手或床單讓孩子騰空搖晃、旋轉。
兩歲後可在跳床上跳動,或在草地上跳動。跳時雙腳腳掌心著地,不要隻用腳尖,用湧泉穴震動脊髓神經和中樞神經。多按摩全身關節、頸部及兩肩肌肉和經絡,避免僵硬,使氣血暢通,平衡能力恢複正常,盲目的無意識多動便會明顯改善。
此外,飲食也對少兒多動症有一定的影響。
多動症兒童應避免使用含鉛食器,少吃或不吃受鉛汙染的食物和含鉛量高的食物,如貝類、大紅蝦、向日葵、萵苣、甘藍等。
不要飲用酒精類飲料,因酒精生產過程中最易受鉛汙染,酒精進入體內還會促進消化道對鉛的吸收。
飲食中鐵的缺乏,會引起大腦酶功能的紊亂,影響多動症兒童的情緒,加重多動症症狀。適當進食肉類和動物肝,增加鐵和其他各營養素的攝入,會有助於減輕患兒的多動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