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項調查顯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最常說的話就是“為什麼”。
“這個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
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有的一個特征。孩子通過不斷地問“為什麼”,才能為了尋找答案而開動腦筋,經過這樣不斷地思考,孩子們的思路就會逐漸擴展開來。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和一個公主。國王隻有這麼一個公主,因此視她為掌上明珠。有一天,公主想要天上的月亮,國王為了達成公主的願望,把所有的大臣都叫來,一起商量辦法。大臣們都說月亮離地麵太遠了,而且又很大,摘下來是不可能的。
一個小醜聽到這個消息後,表示能夠完成公主的心願。他來到公主麵前問公主:“公主殿下,月亮有多大,怎麼才能摘到?”公主回答說:“你這個笨蛋,月亮隻有我的指甲那麼大,隻有我窗前樹梢那麼高,順著樹爬上去就可以夠到了。”
於是國王就給公主做了一個隻有指甲大的月亮,公主滿意地笑了。
對成年人來說月亮就是月亮,但對公主來說,月亮隻是一個夢想。隻要能夠實現夢想,即使隻有指甲大小的月亮也是可以的。
這個故事說明:父母想要把孩子培養成感性認識豐富的人,首先要改變傳統認識。不要總為孩子上什麼培訓班而苦惱,應該先聽一聽孩子提出的問題,然後經常問一下孩子“為什麼?”以開拓他們的思考空間,“為什麼”的提問中隱藏著孩子的感性認識的靈光。
在回答孩子“為什麼”的問題時,父母要注意下麵幾點:
1.如果對於孩子的提問自己也不清楚的時候,應該誠實地告訴孩子“我也不知道”,然後盡快給自己充電,再回答孩子。
2.盡量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去解釋問題。語速慢一些,必要的時候重複解說。
3.根據孩子的認知能力,盡量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答案。
以上說的是一些常規的方式,無論如何,我們都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他的提問的尊重,即使孩子的問題非常多,也絕不能表現出不耐煩。
因此,父母不要再為孩子總是問為什麼而苦惱了,更不要對孩子的問題不做任何回應甚至打壓孩子的這種行為。因為孩子正是通過問為什麼來培養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他們的想象力通過不斷地思考和提問,會變得越來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