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孩子太粘人不能獨立,怎麼辦?(1 / 1)

現在很多父母反映,自己的孩子太粘人,走到哪兒都跟著,稍有分開就哭鬧不停,甚至撒潑打滾,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的確,在“6+1”的成長環境中,不僅僅是小女孩,就是小男孩性格都比較內向,喜歡黏媽媽,是媽媽甩不掉的小尾巴,離開媽媽就會眼淚汪汪一副小可憐的模樣,讓人心疼。

通過大量實驗和研究,美國心理學家M.艾恩斯沃斯指出:寶寶的粘人行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回避型:約占20%,這個類型的寶寶容易與陌生人相處,容易適應陌生環境,在與母親剛分離時並不難過。但獨自在陌生環境中呆一段時間後會感到焦慮,不過很容易從陌生人那裏獲得安慰。當分離後再見到母親時,對母親采取回避態度。

安全型:約占70%,當最初和母親在一起時,這個類型的寶寶很愉快地玩,當陌生人進入時,他們有點警惕,但繼續玩,無煩燥不安表現。當把他們留給陌生人時,他們停止了玩,並試圖找到母親,有時甚至哭。當母親回來時,他們顯得比以前同母親更親熱。當再次把他們留給陌生人,寶寶很容易被安慰。

反抗型:約占10%,這個類型的寶寶顯出很高的分離焦慮。同母親分離後,他們感到強烈的不安。當再次同母親團聚時,他們一方麵試圖主動接近母親,一方麵又對來自母親的安慰進行反抗。

看完以上的孩子粘人的類型,父母首先要確認自己的孩子屬?哪一類,然後根據孩子的類型,要采取相應的方法或策略,這樣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要堅強起來

很多孩子缺乏獨立行為其實是家人過度的保護與寵愛。與其說孩子有“分離焦慮”,不如說是父母“不忍與孩子分離”。父母的過度保護使孩子的能力、膽量、獨立意識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向孩子解釋有事去忙,很快就會回來

雖然隻是一歲大的孩子,但如果常和他說話,他會明白你的意思。你可以告訴孩子:“媽咪正要煮晚餐,你要在娃娃床裏玩玩具。等煮好了,我會陪你玩哦!”孩子漸漸明白父母要做的事,而你也確實去做你所說的事,這樣可以培養互相信任的感受。

以遊戲方式進行漸進式的分離

和孩子玩捉迷藏或藏貓貓的遊戲,讓他認識到即使爸爸媽媽不見了,總是會再出現的。

此外,提醒一點,父母不要因寶寶粘你而處罰他。

其實,生活中的培養機會對於孩子來說更重要也更實效。做堅強的父母,多給孩子提供自我鍛煉的機會,才能培養孩子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