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產後體型恢複的疾病防護(2)(2 / 3)

產後宮縮痛的處理

有的產後女性在分娩後最初3~4天,由於子宮收縮而引起下腹部劇烈的疼痛,稱為產後痛或後陣痛。這種疼痛多發生在經產後女性,特別是雙胎或分娩過快的人,初產後女性的陣痛較輕,後陣痛多在產後1~2天出現。其發生的原因是在子宮複位病症,不必擔心。

輕微後陣痛可以不必治療,較重的可給予鎮靜止痛藥,或做下腹部按摩。民間常用的方法是當疼痛劇烈時,立刻吃250克熱烤白薯,疼痛可立即減輕,有人吃山楂罐頭亦可見效。

如果產後子宮內有胎盤或胎膜殘留,也會發生劇烈的子宮收縮痛,甚至疼痛難忍。因此疼痛劇烈時,應詳細檢查子宮內是否有殘留物,如確無殘留物,可按後陣痛治療。

產後脫肛或痔瘡的防治

如果在懷孕過程中患有痔瘡,經過分娩,往往會加重。這是因為在分娩時,產後女性向下用力,盆腔充血,胎頭下降及娩出時肛門部的血管擴張和充血,因而使痔加重。

對於已有痔的婦女,分娩時,當兒頭拔露和著冠時,接生者應當用手保護會陰的同時壓迫肛門,防止肛管脫出,如果已經發生脫肛,在胎兒娩出後,要將脫出的部分立刻整複回去,然後將藥棉團搓成雞蛋大小的硬球,壓於肛門處,並用會陰墊緊壓,以防再度脫出。如果大便後再度脫出,在清洗外陰及肛門後,將脫出部分送回,再用同法壓迫,就會逐漸好轉。

痔在分娩後的2~3周內,表現為紅、腫、疼痛,產後女性因為怕痛,常常不敢大便,由於便秘、排便困難等,使痔更為加重,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產後要注意飲食,多吃水果、青菜,除細糧外應吃些粗糧,以防便秘。有痔的產後女性,產後應用坐藥或軟膏治療。痔翻出過大,發生水腫時,應將之還納回去,方法是在痔的表麵塗些油膏,用手指將充血水腫部分慢慢推送肛門內,待水腫消退後,病情就會減輕,大約1個月左右,紅腫和疼痛都會消失。

產後尿瀦留的防治

產後女性於分娩後4~8小時應當解1次小便,大多數產後女性都能順利地排出尿來,但有些分娩不大順利的初產後女性,往往出現排尿困難,如排不出尿或排不淨尿。

產後尿瀦留的原因

(1)在分娩過程中,胎兒先露部較長時間壓迫膀胱,使膀胱粘膜水腫,膀胱張力下降,收縮力差。

(2)腹壁鬆馳,張力下降,使排尿乏力。

(3)由於膀胱麻痹而排尿困難。

(4)有的人不習慣躺著排尿。

(5)有的人會陰傷口痛,對排尿有恐懼心理,尿道反射性痙攣,因而排尿困難。由於發生尿瀦留,加之產後抵抗力差,細菌容易乘虛而入,發生尿路感染。

產後尿瀦留的對策

(1)產後多飲水。

(2)鼓勵起床自解小便,小便時采取半蹲半立的姿勢。

(3)用溫水衝洗尿道周圍,或讓產後女性聽流水,以誘導其排尿。

(4)在下腹部放置熱水袋以刺激膀胱收縮。

(5)針刺療法也有一定效果。穴位可采用關元、氣海、三陰交,使針感向尿道處傳導。

(6)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5毫克。

(7)上述療法均無效時,應在嚴密消毒下導尿,並留置導尿管,以後每隔3~4天放1次,1~2天後拔除導尿管,通常多能自行恢複排尿功能。

產後女性在剛剛恢複排尿時,要注意膀胱內有無殘餘尿。檢查的方法是:產後女性排尿後立即在恥骨上方稍稍用力壓小腹部,體會一下是否還有尿意。如果仍有尿意,說明有殘餘尿,可用上麵列舉的針刺或用藥等方法治療一個階段。直到恢複正常排尿為止。

產後骨盆疼痛的防治

產後女性分娩時產程過長,胎兒過大,產時用力不當,姿勢不正以及腰骶部受寒等,或者骨盆某個關節有異常病變,均可造成恥骨聯合分離或骶髂關節錯位而發生疼痛。此外,在韌帶未恢複時,由於外力作用如懷孕下蹲或睡醒起坐過猛,過早做劇烈運動,負重遠行等,均易發生恥骨聯合分離,表現在陰阜處或下腰部疼痛,並可放射到腹股溝內側或大腿內側,也可向臀部或腿後放射。

一般來說,此病過一段時間(幾個月甚至1年左右),疼痛會自然緩解,如果長期不愈可用推拿方法治療,並可服消炎止痛藥,既可減輕疼痛,又可促進局部炎症吸收。預防時應注意:

(1)患有關節結核、風濕症、骨軟化症的婦女應在懷孕前治愈這些疾病,然後再考慮妊娠。

(2)懷孕後,多休息,少活動,但不能絕對靜止不動,不要做過分劇烈的勞動或體育鍛煉,但可適當做一些伸屈大腿的練習。盡量避免腰部、臀部大幅度地運動或急劇的動作。

(3)產後避免過早下床或在床上扭動腰或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