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產後發生會陰傷口感染,最常見的原因是四度裂傷,即會陰傷口較大,裂到肛門及直腸黏膜。因為肛門及直腸黏膜含有許多感染力較強的細菌,四度裂傷時,這些細菌汙染到會陰傷口,因此較易在此繁殖而形成會陰傷口感染。
(2)症狀
會陰傷口感染的症狀通常在生產後3~7天出現,起初傷口邊緣會有紅腫的現象而且疼痛加劇,接著縫線發生斷裂使傷口裂開,而流出血水或膿狀分泌物,有些患者會出現發燒現象。若出現上述症狀,必須盡快就醫。最好加做傷口分泌物的細菌培養,以確定感染的細菌種類及選擇有效的抗生素來對症下藥。
(3)治療
在治療方麵,若會陰傷口感染較表淺而且麵積小,一般不需重新縫合,隻需要多泡溫水,再按時服用抗生素即可,大約6~7天即可痊愈。泡溫水的方式為先準備一幹淨的塑膠盆,其中裝入適量的溫水,另外可加入少許的優碘(約5~10克),一天至少泡4次,一次15分鍾,將傷口內分泌物引流出來,並促進血液循環;當傷口變得較為幹淨時,優碘的量可予以減少或不用。
若會陰傷口感染較深或麵積大,則需要盡快將縫線拆除,將傷口完全打開,如此可將其中的膿液及壞死組織快速而完全地引流出來,然後每天泡溫水4次,並且使用靜脈點滴抗生素。
(4)預防保健
產後女性在產褥期抗病能力差,加上陰道、子宮因分娩而造成的創傷還沒有愈合,細菌極易由此侵入血液,再有分娩後陰道外口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易引起撕裂傷。因此,產褥期的婦女要注意外陰衛生,常用溫水擦洗,但如同房會發生外陰炎、陰道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子宮出血及陰部撕裂傷等,嚴重者還會引起敗血症、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在產褥期切忌同房,在分娩前3個月至分娩後2個月要避免性交。平素要保持全身尤其是下身的清潔衛生,產前即要加強營養,休息好,增加抵抗力。
產後傷口疼痛的處理
(1)自然產傷口的處理
自然生產通常在陰道口和肛門之間做個會陰切開,會陰切開的目的是增加產道出口的空間,使胎兒容易娩出。
自然產的傷口在頭幾天會有疼痛的現象,一般服用止痛藥就可以改善;有時傷口會有腫脹的現象,如果止痛藥無法完全止痛,可以暫時用冰敷。產道有時會有裂傷的情形,尤其是胎兒太大、產道太小,或是產程太快的時候。裂傷依嚴重程度分為一到四度,第一度是指表麵的黏膜受傷;第二度時裂傷會達到黏膜下層;第三度是指肛門括約肌斷裂;第四度則是裂到了肛門。
通常第一度到第三度裂傷的處理並不困難,產後女性在照顧上也沒有什麼不同,隻是可能會比較痛一點。但若是第四度裂傷的處理就比較棘手,因為肛門裏麵有很多細菌,很容易造成傷口的感染,甚至在肛門和陰道中間產生瘺管。這時就一定要再動手術修補。
(2)剖宮產傷口疼痛處理
剖宮生產後最明顯的,就是肚子上的傷口。但是肚皮上傷口隻是表麵而已,肚皮下的皮下脂肪、肌膜、肌肉、腹膜、子宮等,都要一層一層切開來:所以剖宮產後最明顯的不適,就是傷口的疼痛問題。傷口的疼痛在前兩天最為明顯,尤其是在移動或翻身時,但隨著傷口的複原,疼痛的程度會逐漸改善,大約一周以後就不會痛了。由於病人在移動或翻身時,肌肉會拉扯到傷口而造成傷口的疼痛,所以病人在頭一周可以綁上束腹帶,以減少傷口的疼痛症狀。對於疼痛的處理,如果病人可以開始進食,就可以服用止痛藥來減輕疼痛症狀。但是在手術剛完的前1~2天,病人還無法正常進食時,隻有在痛得無法忍受時才找醫護人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有規模的醫院,都有所謂“病人自控式止痛”(簡稱PCA)的止痛機器,幫助病人減輕疼痛感。當病人感到疼痛時,隻要按一下機器,止痛藥就會自動加到病人身上,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止痛可以采取在病人身上點滴,也可以事先在麻醉時,以硬膜外麻醉的方式,連上一根管子放在脊椎骨裏。不管是那一種止痛方式,除了惡心、嘔吐以外,不會有其他嚴重的副作用。
(3)手術後注意事項
一般做完腹腔手術以後,因為手術經常會動到腸子,以致於腸子有一段時間不會蠕動,如果太早進食,腸子就容易脹起來而導致嘔吐現象;所以一般腹腔手術後的病人,醫師都會建議要等到排氣之後才能進食。不過剖腹生產由於很少會動到腸子的部位,所以病人通常隔天就可以進食了;甚至有的醫院在手術完6個小時以後,就讓病人吃東西,也不會發生並發症。
一般來說,表皮長好通常要7天左右,有些肥胖、糖尿病、慢性病,或是營養條件較差的病人,傷口愈合會比較慢,因此,洗澡通常要等到表皮愈合以後才可以。
傷口的照顧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清潔。自然產後的會陰傷口並不太需要特別處理;剖腹產的傷口就要保持幹燥,並且經常換藥。雖然傷口發炎目前已經很少發生,但是如果有紅腫或是有液體流出時,就要趕快請醫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