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產後體型恢複的疾病防護(2)(3 / 3)

預防產後膀胱炎

產後膀胱的肌肉暫時還比較鬆弛,容易積存尿液,妊娠後期體內積聚的水分,在產後也主要通過腎髒排泄,從而增加了膀胱的負擔,降低了膀胱的防病能力,這時細菌容易侵入尿道引起膀胱炎。產後女性要切記在產後宜多排尿,不要使尿在膀胱裏貯存過久,以免細菌繁殖,還要經常清洗外陰部,保持清潔,同時要防止髒水流入陰道。

產後多汗應預防風寒

懷孕以後,體內血容量增加,大量的水分容易在孕婦體內積聚。但分娩以後,產後女性的新陳代謝活動和內分泌活動顯著降低,機體也再不需要如此多的循環血量了,積聚的水分就顯得多餘,必須排出體外,才能減輕心髒負擔,有利於產後機體的全麵康複。

人體排泄水分的途徑有3條:一條是經泌尿係統從尿液中排出;一條是通過呼吸,從呼出的氣體中以水蒸氣的形式帶走水分;第三條途徑是通過皮膚以出汗的方式排出體外。所以,產後女性在產期不僅尿量增多,而且,支配汗腺活動的交感神經興奮性也占優勢,汗腺的分泌活動增強,這就使得產後女性無論是在冬天還是在春秋季節,皆是全身汗涔涔的。這是機體在產後進行自我調節的結果,並非是身體虛弱,也不是什麼病態,屬於生理現象,不是病,常在數日內自行好轉,不必擔心。但需注意的是,在出汗時,由於毛孔張開,易受風寒,所以要防止受風、著涼,且在出汗時,要隨時把汗擦幹,汗液浸濕的衣服要及時更換,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倘若出汗過多,長久不消失,多是產後女性體虛的表現,那就要積極治療。可用黃芪20克,白術15克,防風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在服藥的同時,也要加強營養並且避免過度勞累。

產後關節痛的防治

孕婦在分娩後,體內激素會發生變化,其結果會導致關節囊及其附近的韌帶出現張力下降引起關節鬆弛,此時若過多從事家務勞動,或過多抱孩子,接觸冷水,就會使關節、肌腱、韌帶負擔過重,引起手關節痛,且經久不愈。在產褥期,產後女性要注意休息,不要過多做家務,要減少手指和手腕的負擔,少抱孩子,避免過早接觸冷水。

產後肌風濕的預防

主要症狀是腰肩部發涼,肌肉發緊,僵硬,酸脹不適,遇陰雨天,便更加嚴重。由於此病嚴重影響婦女的身心健康,故要積極防治。

首先是預防風邪。婦女分娩後,由於出血和體質的消耗,身體的抗病能力下降,若不注意預防風寒,虛邪賊風易乘虛而入,引起肌風濕。因此,婦女分娩後,應注意四時氣候的變化,對虛邪賊風,應注意避之。

其次是注意增加營養。分娩時,出血較多,身體耗損較大,抵抗力下降,極需增加脂肪、蛋白質食品及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等。

再有是做紅外線照射或超短波治療。也可根據疼痛部位的大小,將食鹽放入鍋中炒熱,用布包好敷於疼痛處,每天1次,每次20~30分鍾。此外,用電針治療效果也較好。

產褥期發熱的預防

產褥期間出現發熱,首先要看發熱出現的時間。如果從產後24小時起,到10天之內的發熱,應多考慮為產褥感染。此外,還可能有這個期間發生的其他一些疾病,較常見的如乳腺炎、泌尿係統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產褥中暑等。所以產後一旦發熱,就應積極查找發熱的原因,並針對病因治療。

乳腺炎

產褥期如果處理不當,常易發生乳腺炎。急性乳腺炎多發生在產後2~6周左右。常常引起產後女性發熱,重者伴有寒戰;患側乳房表現為局限性紅、腫、熱、痛,並有硬結,觸痛明顯;血象白細胞數增多,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早期用青黴素治療,炎症即可消退,體溫也隨之下降。

泌尿係統感染

也有發熱,有時伴有發冷,同時還有尿頻、尿急及腰痛等症狀,根據所出現的症狀及尿化驗檢查,即可做出診斷,經過合理治療及臥床休息,3~5天後體溫即可降至正常,尿內改變消失。

上呼吸道感染

產後女性由於分娩過度疲勞,抵抗力下降,或產後著涼、感冒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除發熱外,常伴有鼻塞、咽喉腫痛、咳嗽或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者也可發生肺炎,應予相應治療。

產褥中暑發熱

多發生在夏季酷暑時節。由於氣溫高,室內又不通風,體內的熱散發不出去,而表現為顏麵及周身潮紅、高熱、無汗、皮膚幹燥、身上長滿痱子,重者發生昏迷。治療可立即室內通風,地上灑涼水及采取一些降溫措施,如用濕毛巾或酒精擦浴,輕者體溫很快即可下降,並感到舒服,病情較重或已出現昏迷時,應一邊治療,一邊送往醫院搶救。

產褥期發熱的各種病因,根據其所表現的不同症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不難確定診斷。如無特殊症狀,各係統檢查又未發現異常,而發熱又出現在產後10天之內則應考慮為產褥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