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的發育及炎症的防治
當母親親自授乳時,可能會碰上如下幾個問題:乳汁不夠、脹乳不適、甚至得了乳腺炎。以下我們就針對臨床上這幾個常見的問題來加以一一探討。
(1)乳房的發育
當生下小寶寶後,產後女性因腦下垂體前葉所分泌的泌乳激素與後葉所分泌的催產素作用下開始分泌並排放乳汁與寶寶食用。大體來說,隻要母親在產後攝取足夠的熱量(約比平常增加500大卡)與充足的水分,再加上產後盡早在安靜穩定的環境下給寶寶吸吮刺激乳房,(約2~3)小時試著去哺乳一次並做好正確的乳房護理,大部分的母親均可順利分泌乳汁。
(2)漲乳急性期
另一個常見的困擾就是,有些母親在開始泌乳1~2天後發生脹乳,整個乳房腫脹疼痛,多為雙側性,且約有1/5的脹乳產後女性會有4~16小時的發燒(多在38.4℃以下),此乃因胸部乳房的靜脈,淋巴擴張腫脹,近而壓迫泌乳管腺之故。有許多產後女性就是因為脹乳不適而放棄了哺乳,這樣很可惜,其實在脹乳急性期,可以先冰敷,或口服一些消炎止痛劑,之後以溫熱毛巾按摩乳房,消除腫塊,再用手或吸乳器把乳汁排出即可。倘若真不願再繼續哺乳,在此告知這些產後女性,萬萬不可再去擠壓刺激乳房,隻須冰敷或以較緊的胸罩壓迫乳房即可,否則愈擠壓隻會更刺激乳汁的分泌。
(3)乳腺炎
產後女性在哺乳一段時間後(一般約在產後1~3周前)突發乳房局部紅腫、疼痛、且多為單側性,並伴有39℃甚至40℃以上的發燒,要小心這可能是得了乳腺炎,其發生率約占授乳婦女的2%~3%。
原因乃因乳頭或其附近有小傷口,使寶寶口腔、鼻腔甚或乳房皮膚上的病菌侵入感染所致。最常見的病菌是葡萄球菌,此時應積極以廣效性抗生素(青黴素或紅黴素等)加以治療,並可繼續哺乳,以防乳房腫脹影響治療。但若無適當處理,有可能會惡化變成化膿性乳腺囊腫,這時就須以十八號針頭加以抽吸,並輔以藥物治療;若腫脹過大,就必須行外科手術,將患部放射狀切開加以引流才行,此時不適再哺乳,而應以吸乳器把感染乳房的乳汁吸出。
雖然親自哺乳可能會遇到上述的困擾,不過隻要有正確健康的了解,並做好平常的乳房護理,相信每一位母親都可以當一個快樂的哺乳媽媽。
產後貧血的原因及調理
大部分的女性都有貧血的現象,尤其在快速成長的青春期,或需要供給胎兒養分的懷孕期,最容易造成貧血現象。貧血是指血液稀薄,也就是血液中的紅血球數減少,以及伴隨而來的血色素減少所致。正確的作法是檢查血液的紅血球數及血色素,借以判斷是否為貧血。沒懷孕的婦女血色素低於12克/100毫升;懷孕的婦女血色素,低於10克/100毫升就表示貧血。
(1)造成貧血的原因
產後婦女貧血原因,主要是分娩時的失血、產後惡露的流失,及哺乳時供應嬰兒養分所需,因此,比一般人貧血的問題來得明顯而重要。
(2)症狀、病變和注意事項
血液的重要作用就是輸送氧氣及營養素,排泄代謝產物二氧化碳、廢物等,與此有關的是血色素;一旦血色素減少,氧氣無法充分供給各組織,健康就會出現問題。紅血球或血色素量比正常值低10%~15%以上即為貧血,但這種狀態未必會出現貧血症狀,通常血色素量減少10%以上才會出現症狀。
貧血的症狀:膚色蒼白、起立性暈眩與倦怠感、低血壓、耳鳴、暈車、頭重、頭痛,這些乃因血色素降低、氧搬運能力降低,身體各部分伴隨缺氧而來的反應,結果出現身體容易疲倦、感覺倦怠及食欲不振等。而心悸、氣喘,則在跑跳、爬樓梯時症狀較為明顯,有時也會引起手腳冰冷,以及容易引起心髒病變。
(3)產後貧血的改善:
①輸血:針對產後失血,出血過多則須輸血處理,一般依病人狀況決定,不輕易輸血,若須輸血也不要遲疑。此外,醫師也會針對出血做處置,如:胎盤殘留的清除、傷口再縫合一次及加強子宮收縮。
②藥物補充:為了促進鐵劑的吸收,平日宜多攝取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而對服用鐵劑後的胃腸障礙(想吐),可改在就寢前服用。通常副作用隻要忍耐幾天就會習慣;同時,在服用鐵劑後1小時內,不可飲用茶、咖啡,以免妨礙吸收。
③飲食補充:與貧血有關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鐵、維生素B12、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B6等。飲食的營養均衡是很重要的,外表肥胖的人,有時在營養方麵並不充實,大部分的肥胖,都是因為穀物、甜食攝取過多而造成的;而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卻很缺乏,長此以往就會導致貧血,偏食、瘦弱的人也會出現貧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