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產後體型恢複的疾病防護(1)(2 / 3)

(4)飲食改善貧血症狀

產後除了吃雞外,還應保持六大類食物(即五穀、魚肉、豆、蛋、油脂、青菜以及水果)均衡為主,不要一味隻吃雞肉,否則一個月下來,看到雞都會敬而遠之。所以均衡的膳食配合適當的運動是很重要的,不要在大肆進補發胖之後,又花錢來減肥,而減肥成功者又寥寥無幾。

(5)調理身心恢複體力

在日常生活上,產後婦女應多休息,不宜太過於操勞,產後運動則視情況而調整,不宜太長、太劇烈。另外,平時須防止暈倒,從蹲臥姿要起立時要緩慢,以免因姿態性低血壓而暈倒,當感覺到有暈眩現象時,應立即坐下或躺下以防跌倒。

總而言之,產後貧血視生產情形而多加調理,若有貧血症狀應至醫院確診治療。平時紓解精神壓力,並布置舒適的生活環境,運用飲食療法進行調理,同時積極地從事適當運動,使體力逐漸恢複,才能夠好好地哺育小孩,營造幸福的家庭。

產後下背痛的解決

婦女在經過受孕、懷胎40周至生產,整個過程在生理及心理上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通常是為了讓母親適應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自然的身體反應。這些改變對整個生產過程的重要性,可說是無庸置疑的。但是,這些變化若一直持續,會影響至產後的母體,造成的後遺症,恐怕就值得我們特別注意防範。

(1)產後下背痛原因

產後下背痛雖然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是醫學界對它的注意程度,大概可以用“忽略”兩字來形容。這也許是因為大家認為懷孕、生產所造成的身體上疼痛是必然的,更何況下背痛比起生產痛的程度,實在是不足為奇。但是,經過最近十年來各家學者的研究發現,產後下背痛對婦女所造成的影響,遠遠超過我們想象,若把它當作是生產必然的後遺症而漠不關心,那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

產後下背痛的形成原因,經過這些年來的研究,至今仍是眾說紛紜。婦女懷孕前或懷孕期間已有背痛病史,這兩點是比較多人認為與產後下背痛有關的因素。另外,有學者也發現身材短小、過重者較易有此問題;也有學者發現年紀較輕的媽媽,較容易患此病,這可能是年紀輕,對內分泌激素反應較為敏感有關。也有研究指出,低經濟收入的婦女,因為要做較粗重的工作,因而也容易患此症。另外,被研究最多的主題應該是“生產時麻醉與產後下背痛的相關性”,有的研究統計結果,認為接受麻醉的產後女性發病率高,兩者應有關連。

產後下背痛的症狀跟一般人背痛大致差不多。有的人從產前就開始,疼痛的部位在下背部,可能整片酸痛,也可能定點酸痛,也有人是因腰椎間盤突出,而造成坐骨神經痛。通常產後下背痛是抱著嬰兒坐太久或站太久,會使症狀加劇。有的上班族坐完月子回去上班後,在辦公室、電腦前一坐就是幾小時,加上坐姿不對,回到家之後,下背已經酸疼難擋,麵對可愛的小寶貝也已無力再久抱他了;勉強為之,則下背痛的症狀更是雪上加霜,最後不得不求醫治療。

(2)產後下背痛治療

對於產後下背痛的治療,最重要的,就是先從引導產後女性正確的坐姿做起。人類在坐姿時,下背腰椎所受到的負荷力量最大,也最容易造成附近的肌肉、韌帶及腰椎的傷害。所以平常為了減低此負荷,以避免腰椎的傷害以及酸背痛,坐時腰身與大腿大約應保持90度,背部要有椅背來支撐,而臂部也要盡量往後靠著,膝及踝關節也自然地呈90度。

婦女在產期要注意休息和增加營養,勿過早久站、端坐、負重或勞動;避風寒,慎起居,每天堅持做產後操,可有效地預防產後腰痛。

產後子宮脫垂的防治

(1)子宮正常的位置

在正常的狀況,子宮位在骨盆腔中,與膀胱、直腸接連著,正常婦女站立時子宮長軸幾乎呈水平,與陰道呈一直角的狀態,當其骨盆腔的支撐發生減弱或改變時,子宮就無法維持其原來的位置,就會變成子宮“脫垂”或“異位”。

(2)子宮脫垂的分級

為了讓醫學上的處理及治療有所根據,我們把子宮的分級分成三級:第一級是脫垂的子宮頸的位置尚在陰道口內,我們稱為“第一度的脫垂”;子宮頸在接近陰道入口的地方,我們稱為“第二度脫垂”;當子宮頸脫出陰道口,稱為“第三度脫垂”。另外有一些人已經接受子宮全切除,此時的脫垂可能是宮勁脫出陰道口,我們稱為陰道窩穹隆的脫出。

(3)子宮脫垂的症狀

子宮的脫垂的症狀因人而異,我們常常看到年紀頗大的婦女,子宮已經完全的脫出,但是其本身的感覺隻是走路不便,並沒有什麼其他不適的現象;但是在很多年輕懷孕的婦女,卻會發現稍微子宮的脫垂,竟造成相當嚴重的下腹下墜感及腰酸背痛的現象。因此,子宮脫垂所引發的症狀因人有相當大的差異。一般來說,子宮脫垂常常並不僅有單純子宮的脫垂,而是會包含著其他的骨盆腔周圍構造的脫垂,例如有膀胱的脫垂、直腸的脫垂,因此有時這些脫垂所引起的並發症,都是看本身脫垂的複雜性而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