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做完美父母,行不言之教(1)(2 / 3)

“的確不好,不過,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父親有些生氣了:“怎麼能說沒什麼了不起呢?你養成這樣的毛病,長大會怎麼樣呢?還有誰會信任你呢?”

看見父親生氣,羅賓斯也有些沉不住氣了:“你是大人了,不是也不守時守約嗎?沒見你有什麼麻煩呀?”

“你是什麼意思?”父親沒想到話題會轉到了自己身上。

“你大概忘記了,好幾次你答應來參加我們學校的活動,我都告訴老師你會來,你卻到活動結束了都不見人影。”

“那是因為我臨時工作上有事情,而且那些活動也不是一定非參加不可……”父親注意到兒子不屑的,甚至有些譏諷的表情,尷尬地停住了。

接著他說:“羅賓斯,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你造成的影響,我當時的確有急事不能來,但我應當事先或事後向你解釋一下,甚至去向你的老師解釋,我真的很抱歉,你能原諒我嗎?”

羅賓斯有些感動:“沒關係,我知道你很忙。下次打聲招呼就可以了。”

“你們下一次家長座談是什麼時間?我一定把工作安排開。當然如有意外我會和你聯係,好嗎?”

“謝謝!”

不少父母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需要保持自己的“形象”與“威信”,因此不願意在男孩麵前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有些父母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冤枉了男孩,或誤導了男孩,卻還給自己護短,不當回事兒。比如,在檢查男孩對禁律和要求的執行情況時,父母往往會因為誤解對男孩進行錯誤的批評指責,或者因為無法遏止的失望和憤怒而采取不恰當的懲罰方式。如果父母不及時糾正,並不向男孩道歉,就會給男孩的心靈留下難以愈合的創傷,使他懷疑父母其他要求和禁律的合理性,甚至懷疑父母對他的愛。因為次數多了,父母就會在男孩心目中失去威信,更不用說教育了。父母這種做法違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家庭教育之大忌。其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有犯錯的時候。倘若父母能真誠地向男孩道歉,彌補自己的“過失”,就能引導男孩更好地發展。

被稱為“西班牙王國上空的一顆光輝燦爛的巨星”的拉蒙·依·卡哈的成長,就說明了這一點。卡哈小時候調皮得很,13歲時用所學的知識造了門“真”的大炮,把鄰居家的男孩打傷了,闖了大禍,被罰款和拘留。當他從拘留所出來後,身為大學教授的父親把這個“頑童”著實訓斥了一頓,並責令他停止學業,學補鞋子。後來,父親越來越覺得這樣的處罰過於嚴厲,男孩闖了禍是要管教,但不能因噎廢食。一年後,父親上補鞋鋪接回了卡哈,摟著他深情地說:“爸爸做得不對,向你道歉。我不該因為你闖了一次禍就中斷你的學業。從現在起,你就在我身邊學習吧,你會有出息的。”從此卡哈潛心學習骨骼學,終於成為舉世矚目的神經組織學家,並榮獲了諾貝爾獎。

實際上,人類就是在不斷地犯錯誤並且不斷地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取得進步的,所以,作為父母不妨坦陳自己的缺點或錯誤。有一位母親在教育男孩時,曾經多次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犯過的錯誤告訴男孩,並詳細地分析主客觀原因,尤其是分析自己的一些缺點在產生這種錯誤中所起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讓男孩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不再和她一樣,以類似的個人“缺點”犯同樣的“錯誤”。

父母應當意識到:當自己向男孩道歉時,就等於在教男孩相信他自己的洞察力。如果父母不停地批評男孩、辱罵男孩,男孩就會形成一種對生活本質和對世界的負麵看法。父母應該讓男孩懂得,任何人都會犯錯誤,父母也一樣,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錯誤負責。通過道歉,家長塑造了自己關愛他人的行為模式。每位家長身上都蘊涵著改變男孩命運的神奇力量。當你自己從內疚、自責和憤怒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你也解救了你的孩子;當你終止了舊的家庭模式給你的束縛時,你就等於給自己,也給了男孩一份厚禮。他會記住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勇敢地對待自身的缺點,這種勇氣與坦率會鼓勵男孩作終生的探索與自我培養,而不至於迷失方向。

091 父母常犯的錯誤:說得太多

父母們常常犯一個重要的錯誤,就是說得太多。有的家長過早地對男孩進行長篇大論式的談話,並且還常用一些男孩聽不懂的詞。還有的家長批評男孩時嘮嘮叨叨說個不停,卻說不到要點上,而說一些廢話和讓男孩反感的話,引起男孩的逆反心理,男孩於是索性左耳進,右耳出。那些在男孩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他們講大道理的父母發現,隨著男孩年齡的增長,他們變得越來越不好管教。當他長到十幾歲時,他的父母又試圖用嚴厲的懲罰來對待他,但是已經聽慣了大道理的男孩甚至比一般的男孩更不接受這種懲罰。

“媽媽,我知道了,你都說過幾百遍了?真夠唆的!”

“我這麼做還不都是為了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