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你是為我好,可也不能一件事念叨一百遍也沒完啊!”
見兒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還嫌自己囉唆,媽媽生氣了:“怎麼說話呢?我是你媽媽,難道我把你養這麼大,說幾句都惹你煩了嗎?”
兒子趕緊解釋:“媽媽,別生氣了,我不是那個意思。我還有事兒,先走了。”
說完,兒子迅速離開,就怕媽媽接下來會發股莫名火。
男孩不會主動做功課、做家務、使用電話等諸如此類的事情,此時,家長要有耐心去教導他們,但是有的家長常會嘮嘮叨叨的。假如你認為有必要重複地說,那就要改變嘮叨的語氣,換成提醒的口吻。嘮叨讓人很厭煩,易招致怒氣,提醒的語氣聽起來則有幫助的意味,表示你和男孩站在同一邊。
所以批評的話不在多,要言簡意賅,恰到好處。
心理學家分析,男孩是心理和行為的不成熟個體,家長必須對他們加以正確的指導和培養。但是,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問題是,父母對男孩寄予厚望,為了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在男孩耳邊不停地叮囑、提醒。但這種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使男孩產生厭煩情緒,還容易挫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些家長眼睛總是盯著男孩的缺點,翻來覆去地隻講缺點,不提進步。其實,絕大多數男孩已能分辨是非善惡,隻是缺少改正缺點的自覺和毅力。如果父母總是喋喋不休地數落男孩的缺點,反反複複地教訓男孩,如“我講話你就是不聽”“怎麼說你才能改呢”,他們會將此視為不信任,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總之,在這個問題上父母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別隻盯著男孩的缺點
嘮叨的家長往往是缺乏自信、性格軟弱的人,對自己講出去的話、做的事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複。如果男孩一直生活在這種嘮叨的環境裏,每天麵對軟弱、緊張型性格的父母,長大後也很難形成良好的個性。所以,嘮叨不但不能達到目的,還會給男孩帶來傷害,家長應該了解怎樣才能更有效地教育男孩。
2.批評的話不宜多
父母要耐心地對孩子加以指導。指導不同於嘮叨:嘮叨往往含有責怪、批評的味道,是一種反複的、單調的刺激;指導是親切的、言簡意賅的,它能啟發男孩獨立思考,幫助他們處理問題,使男孩情緒穩定、心情舒暢。聰明的父母從不去規定男孩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而是放手讓男孩去做。如果沒有做好,也會耐心地幫他分析原因,鼓勵他不要灰心,盡力而為。學會尊重男孩也很關鍵。自尊心是影響男孩健康成長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們會產生心理障礙,如自卑感和對抗心理等。因此,父母必須時刻注意保護並培養男孩的自尊心。在生活中,注意男孩的點滴進步,及時加以肯定和鼓勵。對男孩的缺點和錯誤要寬容,要給男孩說話和申辯的機會。即使是批評,話也不宜多。有些父母“苦口婆心”,類似“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你怎麼就不能學學人家”之類的話一天要嘮叨好幾遍。絕大多數男孩對這種說教式的談話都采取“緘默不語,心不在焉”的對策,而且覺得自信和自尊受到了打擊。
最後要提醒父母,對男孩講話要經過大腦過濾,要講在點子上,不要信口開河。說出去的話、下達的命令要算數,不能出爾反爾。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父母常犯的錯誤:說得太多
父母要耐心地對孩子加以指導。指導不同於嘮叨:嘮叨往往含有責怪、批評的味道,是一種反複的、單調的刺激;指導是親切的、言簡意賅的,它能啟發男孩獨立思考,幫助他們處理問題,使男孩情緒穩定、心情舒暢。
092 罵他之前先找找自己的原因
在吉姆16歲那年的一個早上,父親告訴吉姆可以開著車載他到18英裏之外的一個地方,那時吉姆剛學會開車,就非常踴躍地答應了。
吉姆開車把父親送到目的地,說好下午4點再來接他,然後就去看電影了。等最後一部電影結束的時候,已是下午6點:遲到了整整兩個小時!
當吉姆把車開到預先約定的地點時,父親正坐在一個角落裏耐心地等待著。他想,父親如果知道自己一直在看電影的話會非常生氣。吉姆首先向父親道歉,然後告訴他本想早點兒過來的,可車出了一些毛病,需要修理,但是工人們花了太長的時間。父親看了他一眼,那是吉姆永遠不會忘記的眼神。
“對於你認為必須對我撒謊這一點,我感到非常失望。”
“噢,你說的是什麼呀?我所說的全都是實話。”
父親又看了他一眼,“當你沒有按時出現的時候,我打電話給維修站問是否出了問題,他們告訴我你一直沒有去過。所以,我知道車根本沒有任何毛病。”一種負罪感頓時襲遍了吉姆的全身,他無奈地承認了看電影的事實,以及遲到的真正原因。父親專心地聽著,悲傷掠過他的臉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