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質化剪影:“文革”連環畫功能性敘事劄記(2 / 3)

中間人物指正麵人物中曾出現動搖、猶豫,但最後通過教育並沒有背叛本階級的人物。相對正麵人物的堅決和命運明確指向性,以及反麵人物反動性而言,中間人物最為根本的屬性在於盡管過程出現偏離,但最終還是明確回到了正麵人物陣營,其中,《青春火花》中的劉三虎就是典型代表。從階級屬性而言,劉三虎和趙淩華一樣,為同一戰壕中的盟友,但由於喜愛畫畫的個人興趣和集體勞動之間的矛盾,加上反動分子殷士貴的腐蝕、拉攏,劉三虎的精神世界發生了明顯轉變,以致差一點就偏離了革命者的陣營。但在正麵人物趙淩華、吳書記、高雲飛的引導幫助下,劉三虎終於認清了殷士貴的反動麵目,終於和其徹底決裂,並回到自己的陣營。盡管在其成長過程中,曾經偏離過正確軌道,但最終結果還是重歸了自己的陣營,因此,從人物屬性而言,可以歸為中間人物。和劉三虎的身份相似,《金色的道路》中的知青小柳同樣屬於中間人物。盡管和謝盛蓮一起下鄉,但她目睹現實和理想的差距,終於對上山下鄉產生了懷疑,但經過小謝的感化和引導,最終還是重新回到了隊伍,走向金色的道路。有意思的是,今天看來,恰恰是這些中間人物的真實內心掙紮,暴露了“文革”期間“理念”對個體情感的遮蔽作用,反而從側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窺視時代的窗口。

概而言之,“文革”連環畫中的“人物層”幾乎完全按照“序列運轉邏輯”的製約配備,呈現出了界限分明的陣營化特征,從以上根據“序列運轉邏輯”所梳理的人物陣營(正麵人物、反麵人物、中間人物)看,決定人物陣營的標準並非來自人性真實的表達程度,而是完全根據階級屬性決定,由此,也可看出階級鬥爭情節對“典型人物”塑造的製約作用。

除了“功能性人物”,“文革”連環畫中背景的表現同樣呈現了功能化特征。背景即環境,既然要塑造典型人物,那就必然要呈現典型人物所依賴的典型環境。“連環畫中的背景,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種重要手段。它起著烘托和突出英雄人物形象,介紹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典型環境等作用”。整體說來,“功能性環境因素”實際上呈現了“文革”圖像對“文革”母題敘述的整體語境,包括“時代性背景因素”和“偶發性極端環境因素”兩方麵。由於“文革”連環畫涉及到的環境因素非常繁雜,下麵擇取“文革”氣息最濃、最有代表性的“毛主席元素”、“工農業場景元素”及“極端環境元素”進行列舉。

“毛主席元素”構成了時代性背景中最為典型的因素,為“文革”氣息的渲染烙上了深深的時代印記,是運用最為廣泛、最具代表性的時代背景元素,為“文革”母本故事外化為圖像敘事的最佳載體,其分布範圍之廣、應用之靈活具體,達到了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程度,對領袖神靈般的崇拜在“毛主席元素”的廣泛使用中獲得了充分體現。正因為“毛主席元素”深深的政治色彩和時代氣息,因此,繪畫中,“凡有毛主席畫像、毛主席語錄的畫麵,必須安排妥當,繪製時要嚴肅認真,不能草率從事”。大致說來,“毛主席元素”主要包括“毛主席形象”和“毛澤東思想”兩大方麵,前者主要通過“毛主席像”和“毛主席像章”獲得表現,後者則寄寓在“語錄”、“紅寶書”及“毛體”等形式中。

“毛主席形象”主要落實在“毛主席像”和“毛主席像章”中。其中,毛主席像最能代表其形象。毛主席作為黨的化身,成為序列運轉邏輯中促使主人公命運發生轉變的根本原因。任何一個普通人成長為英雄,沒有一個脫離了毛澤東思想的照耀,這種思想的滲透幾乎成為一切凡人轉變為英雄的必備要素。這樣,對毛主席像的使用,就成為呈現人物成長原初動力最直接、常見的方式。在“文革”連環畫中,毛主席像既包括廣泛使用的毛主席照片肖像,也包括毛主席畫像,如《毛澤東思想宣傳員關成富》,就多次出現毛主席照片肖像;但也使用了毛主席畫像。以《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榜樣黃繼光》為例,可以看出毛主席像主要出現在如下場合:其一,需要表達決心、鼓勵和承諾時,如第38頁,開完大會後,黃繼光和媽媽談心,媽媽鼓勵黃繼光去參加朝鮮戰爭;其二,在集體活動或重要會議場合,需要表征群體共同的階級取向時,如第40頁,入伍後對新戰士進行政治教育,第一次課上所舉行的訴苦大會,背景出現了毛主席像;同樣,當鄉親們一起給黃繼光回信時,也出現了毛主席像;其三,個體進行毛澤東思想學習時,必然出現毛主席像,對毛主席著作的學習,幾乎成為凡人變為英雄獲得精神核能最可靠、快捷的途徑。在個體隱秘的情感、思維過程中,為了表達對毛澤東思想的堅定和向往,學習毛主席著作成為主人公最大的依賴和精神安慰;毛主席像的出現進一步強化了主人公對黨的向往和忠貞;其四,個體犧牲前,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確認來自毛主席和毛澤東思想,毛主席像的出現,不但暗示了個體犧牲和價值升華之間的關係,也暗示了英雄獲得英雄品格的關鍵。除此以外,在正麵人物遭受階級壓迫,在等待黨的領導、解放軍到來的畫麵中,也經常出現毛主席像,如《黃河灘上血淚仇》第88頁,就出現了毛主席像,腳本對此作了呼應,“廣大受苦受難的群眾,心花怒放,笑逐顏開,含著幸福的熱淚,迎接親人解放軍”。毛主席像的出現,意味著遭受剝削的底層階級命運將會發生徹底改變。另外,主人公政治生命中的重要場合(入團、入黨)也必定出現毛主席像,羅光燮、門合、劉胡蘭無不如此。至於毛主席像出現的頻率,則完全取決於連環畫的需要。有的隻在幾個關鍵場合出現,如《劉胡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直到入黨的場合才出現;有的則使用極其泛濫,最典型的莫過於《無限忠於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好幹部——門合》,在一百一十一幅畫麵中,毛主席像出現了三十七次,幾乎平均三個畫麵不到就要出現毛主席像一次。“毛主席像章”作為毛主席形象的另一種常見表現形式,成為“文革”獨有的現象。像章往往依附於人物服飾使用,以表達個體的身份和立場,其中幹部、軍人和知青造型最為常見,並且總是在封麵造型中體現出來。在《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的英雄“鐵人”王進喜》中的封麵造型中,毛主席像章就是一個重要符號,成為王進喜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的象征。除了幹部造型運用廣泛,軍人造型同樣很多,如《南京路上好八連 繼續革命譜新歌》的封麵戰士的造型要素中,胸部佩戴的毛主席像章極為重要;《胸懷朝陽永向前》中複員軍人周青的封麵造型也使用了毛主席像章。除此以外,知青造型同樣離不開這一元素,如《廣闊天地煉紅心》封麵人物造型中,毛主席像章成為必備因素。很明顯,毛主席像章的使用決不能等同當下胸花一般的飾品,而是包含了鮮明的政治色彩和個體價值取向。

除了通過“像”和“像章”對毛主席形象的直接表達,“毛澤東思想”同樣成為表現重點,連環畫中則主要通過“語錄”(包括最高指示)、“紅寶書”(包括毛主席著作)和“毛體”表達出來。作為毛澤東思想最直接的體現,“毛主席語錄”成為“文革”連環畫一個有機部分,不但在大部分扉頁中出現,而且在正文腳本中頻頻出場,有時甚至成為畫麵的重要內容或者背景性標語(如“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腳本中則經常以黑體標明。“語錄”具體內容由題材決定,若反映朝鮮戰爭中的英雄,“語錄”一般為“我讚成這樣的口號,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正義鬥爭,都是互相支持的”(見《特級英雄楊根思》扉頁)。若反映知青上山下鄉,則會出現“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是在群眾鬥爭中產生的,是在革命大風大浪中鍛煉成長的”等語錄。顯而易見,扉頁中根據題材配備的毛主席語錄,實際上規定了連環畫的敘事母題,滲透著強烈的本質主義意義約束,體現了“文革”敘事邏輯的強勢製約。另外需要補充的是,“最高指示”作為“文革”整體背景經常出現的元素之一,同樣屬於毛主席語錄的重要部分。除了語錄,紅寶書(包括語錄集和毛主席著作)實際上成為“毛澤東思想”更為集中的載體,是毛主席語錄、著作在“文革”中的一種獨有存在形式,因為封麵紅色、便於攜帶、發行量大、影響麵廣,故被稱為“紅寶書”。在“文革”連環畫中,它和“毛主席像章”一樣,常見於幹部、軍人、知青的人物造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