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一入學教育,從“心”開始(2 / 2)

3.教師要作出表率,自覺遵守學校紀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要反躬自問,要經常鞭策自己,爭取做學生的表率。

4.教師要注意經常監督。教師應當建立切實可行的監督機製,督促自律性較差的學生,讓他們養成遵守紀律的習慣。習慣一旦形成,遵守紀律就會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三、信心加愛心——有“比較”方能從容應對

初中的學習環境、學習任務和學習方式與小學相比有很大的差異。教師要通過分析比較,幫助學生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增加其對初中學習的信心。對基礎差的學生,教師要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以真誠、平等、信任的態度對待他們,對其單獨加以引導,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力爭不讓任何一名學生掉隊。

1.就學生本身而言,進入初中,學生在思想上容易放鬆自己,所以教師要幫助其樹立警醒意識,克服麻痹思想。

2.從學習內容而言,初中階段學科增多了,學習範圍擴展了,難度增加了,這就要求學生掌握更科學的學習方法與策略,更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

3.從學習方式而言,中學新課改的“自主、合作、探究”代替了小學的“機械識記,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教學重點由小學的“知識教育”轉到了中學的“能力培養”上,教師也應由“保姆型”變為“放手型”。

4.小學課業負擔輕,而中學則負擔逐漸加重,小學教學時間鬆懈,中學的時間長而緊湊,這就要求學生勤動腦、勤動手,去培養自我控製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課前預習、課後複習,遇到問題不逃避、主動請教不放棄等。

四、熱心加恒心——有“靶心”方能團結一致

初一的新生來自不同的學校,尚未形成集體觀念,還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態對待班集體。而同學之間還不熟悉,更談不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因此教師要把德育工作的重心放在集體主義教育方麵。

1.了解和研究學生。開學前通過學籍卡或重點家訪等方式了解本班學生的情況,開學後通過觀察、談話、調查研究等方式了解學生,如了解學生人數,男女生比例,學生家庭情況;學生德育情況,學生入學成績,各科是否平衡;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等。

2.製訂集體的奮鬥目標。一個班集體,應該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所以我們在接班的第一天,就應該告訴學生我們班本學期(年)的奮鬥目標,三年後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製訂出近期、遠期目標。圍繞目標“靶心”,團結全體學生共同前進。

3.有計劃地開展集體活動。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個班集體,使每個學生都不得不參加共同的活動。這樣一來,我們就教育了集體,團結了集體,加強了集體,以後集體自身就能成為很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定期開展集體活動可團結學生,對學生形成集體觀念大有好處。

4.建設好一個班集體必須有恒心。那些半道施教、半途而廢、一曝十寒的做法都會影響班集體建設的成效。

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記住你的管教的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讓人來管理的人。”初一新生的入學教育非常繁雜,其方法也很多,我們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管理能力,以愛心為基礎,細心、耐心、熱心地開展工作,讓所有學生都能以積極的態度融入新環境、把握新節奏,做新生活的主人。

【作者單位: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