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醜思維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治教經驗
作者:徐大才
美,是社會實踐中具有正麵欣賞價值的事物、現象和形象;醜,則是在社會實踐中使人感到厭惡、反感、憎恨的事物、現象和形象。在美與醜中,人們往往習慣關注美,卻很少去研究和發掘醜。其實,正如雨果所說:“美隻有一種典型,醜卻是千變萬化的。”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美和醜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是對立統一的。所以,如果僅僅教會學生具有審美的意識而沒有審醜的能力,那麼,他們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肯定是片麵的,對文學作品也不可能有全麵的分析和深刻的感悟。
審美活動是將生活理想化,審醜活動是將理想生活化。人類自身就蘊涵著許多醜的東西,醜比美更為普遍。對現實醜惡的揭露就是對於自身的醜惡的揭露。醜所暗含的是一種深刻的自嘲,審醜則是人對自身弱點的反省。
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一定的審醜思維能力,不僅是方法論的問題,同時也是在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智慧。特別是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在高呼語文教學改革的今天,社會日益變化多端的今天,多教會學生一種思維角度,一種考慮問題的方式,會對學生今後的發展大有裨益。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許多哲學家在不同的方麵探討了醜的精神現象把審醜問題提到了學術思想的層麵。而從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這一角度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引進審醜思維,筆者認為可以起到以下幾個方麵的作用:
一、通過培養學生的審醜能力,能使他們摒棄“以醜為美”觀念的片麵性
“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是一種偽科學觀點。“化醜為美”是不可能實現的,醜的形體是客觀存在的,是無法改變的,而隻能是在醜形的基礎上融進審美者的審美思想價值。萊辛在《拉奧孔》中說:“一個醜陋的身體和一個優美的心靈,正如油和醋,盡管盡量把它們拌和在一起,吃起來還是油是油味,醋是醋味。它們並不產生第三種東西;那身體討人嫌,那心靈卻引人喜愛,各走各的道。”因此,我們並不能“化醜為美”,也就不能“以醜為美”,而隻能從“醜中尋美”。
二、通過培養學生的審醜能力,拓展學生欣賞作品的視野,構築其寫作的新思路
相對於美,醜總是意味著與某種期待中的完滿狀態不同的東西。它使人們習慣性的美學評價落空。而且,從醜向美的運動,從表麵看是兩極對立的,但實際上兩者之間有著廣闊的中間地帶。這中間地帶就是經過醜的消解後展開的現代的美學天地,學生的欣賞視野也由於審醜的介入而得以拓寬。這種欣賞視野的拓展必然帶來觀照社會生活視角的廣泛和深入性,從而給學生的寫作活動提供一種構思的新思路、新觀念。
三、通過培養學生的審醜能力,使他們獲得一種特殊的美感體驗
從形質兼美的對象中獲得一種審美的愉悅,是許多學生自覺追求的能力。但也許多作品通過藝術手法的巧妙運用,也可使讀者從醜的形體中獲得另一種美感體驗。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寫道:“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如果我們僅有審美的眼光而沒有審醜的思維,那麼,“枯藤”“老樹”“昏鴉”“瘦馬”這些意象將很難進入我們的視野。單純地看,這些意象都是醜的,但與“斷腸人在天涯”相照應來看,詩人是要借此抒發一種天涯遊子的孤寂、落寞、無奈的思緒。而這種愁緒通過“枯藤”“老樹”“昏鴉”“瘦馬”得到了進一步地渲染和強化,從而使欣賞者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美感體驗。
這種能力,實際上就是一種從醜中尋美的能力,它是通過創作者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意境,而欣賞者能領悟這種意境的佳處妙處而實現的。
四、通過培養學生的審醜能力,使他們更進一步地體驗文學作品的悲劇意味
社會生活中,經常會發生一些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如《藥》中舊民主主義革命者慘遭反動派殺害,但卻不能被人民群眾所理解的悲劇……這都是使閱讀者心靈顫動的悲劇作品,在抒寫曆史發展的某一階段時具有特殊的表達效果,而閱讀者可以從審醜的視角來深入觀照英雄人物生存的曆史背景,從而理解英雄人物的悲劇命運的必然性,認識黑暗勢力的殘暴。
總之,如果我們的學生既有審美的能力又有審醜的思維,那麼,我們在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的過程中,必然能收到雙倍的功效。但同時也應糾正一種片麵的觀念,審醜思維不僅僅是一種批判、否定的觀點,而更應是一種冷靜、客觀的思維方式。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雅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