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一入學教育,從“心”開始(1 / 2)

初一入學教育,從“心”開始

治教經驗

作者:劉世斌

學生由小學進入中學,是其學習道路上又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入學教育是新生入學的第一課,是引導新生改進學習方式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做好中小學教育的銜接工作,培養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和集體主義觀念,使初一新生更快、更好地適應初中生活,引導他們逐步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因此,開學初必須做好初一新生的入學教育工作。

一、關心加耐心——“自理”方能自立

現在的中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嬌生慣養,依賴性強,缺乏自理能力。要想讓他們克服這種依賴心理,培養其獨立自理能力,教師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要放手而不撒手。即教師既要關心嗬護更要耐心指導,向學生講清楚具體的行為要求,讓學生明白應該做什麼,知道怎樣做。

2.開展“十個好習慣”的培養活動。利用班會時間,每周對學生進行某一個好習慣的培養。教師向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然後從多個方麵指導學生具體應該如何去做。

3.用“好習慣明星評比”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為了調動後進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樹立進步的信心,教師一方麵要引導學生善於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另一方麵對後進生的要求應更具體,使他們逐步改掉身上的缺點。待他們稍有進步,教師就要在班裏大力表揚,然後找他們進行個別談話,向他們提出稍高一點的要求,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讓學生參加班級管理工作。在開學初的編組、排座位、發書及教室的布置和衛生方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讓他們自己出主意,想辦法,自己動手,班主任隻做穿針引線的工作,努力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增長才智,提高自理自立能力。

5.班主任要用無聲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看到班上衛生角的掃把倒了,教師不經意地走過去把它輕輕地扶正;學生洗漱完畢,有些粗心的男生掛毛巾時前後沒對齊,教師可走上前去幫他弄整齊。雖然這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真心加細心——有“規矩”方能成方圓

孔子曰:“少年居性,習慣之為常。”進入初中前,學生的行為習慣漸形成,進入初中後,鞏固良好習慣、矯正不良行為非常重要。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中學後學生將逐漸走出過去那種主要靠他律的局麵,轉而進入“自律為主、他律為輔”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紀律觀念要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要建立明確、切實可行的規章製度,並讓學生了解。入學時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以“守則”教育、“行為規範”教育為核心,教師應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應該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不應該做什麼,做了以後會產生什麼後果。從初一新生入學那天開始,學校就要從頭抓起、從小事抓起——對學生坐、言、走、行等方麵進行嚴格要求。在開學初的一兩周內,教師可集中一段時間組織新生反複學習《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並列舉大量正反兩方麵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如張貼“守則”和“規範”的全部內容;組織學生討論、撰寫學習後的感想,安排學生發言。同時,教師還可開展紀律方麵的知識競賽,強化“守則和規範”的知識引導。

2.要讓學生明白遵守紀律的必要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班主任切忌拿條條框框去束縛學生,而應從心靈入手,努力做到於細微處見真情,真誠地關心學生,細心地幫助學生。如果隻是讓學生知道要遵守什麼,而不讓他們明白為什麼要遵守,那麼,他們就會產生疑問:為什麼非要遵守不可呢?因此,教師在宣講規章製度的時候,要盡量用人性化的語言,“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讓學生知道,紀律是成功的前提,是勝利的保證。而且紀律與他們密切相關,隻有人人都遵守紀律,才能保證學習、生活的良好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