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散文裏的寓言闡發處世哲學時,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借題發揮,寄寓深刻的哲理,《庖丁解牛》一文就是如此。莊子借寫這個寓言闡釋其哲學觀點,它以筋骨盤結的牛比喻紛亂複雜的社會,以刀喻人,以用刀解牛的過程比喻在紛亂社會中的處事之徑,從而說明他所奉行的養生之道。其“道”在文中的展開分三層:表層是“解牛”,中層是“養生”,深層是“悟道”。這個“道”就是循乎天理,依乎至虛,遊於無有,取消主客對立,然而精神不為外物所傷,以達到享盡天年的目的。而《庖丁解牛》是從正麵闡述這一宗旨的,也就是“在喻言中盡情發透正言”。這裏的“喻言”就是前邊的種種比喻,“正言”就是庖丁解牛這個寓言故事前一段的“緣督以為經”那句全文的宗旨。除了借助比喻闡述“正言”外,還極有層次地論述宗旨,“吾生有涯”兩句說理,“以有涯”四句談弊,“為善不近名”兩句是功夫,“可以保身”四句說效果,進而推出主旨。全篇由“解牛”到“養生”再到“悟道”,由“表層”到“中層”再到“深層”,層層深入,多側麵、多層次地闡發中心。而莊子對其哲學觀點的闡述,不是以純粹的邏輯推理取勝,而是借助塑造庖丁這一人物形象,用寓言這一文學載體讓讀者感悟從而實現的。也就是說,它的哲理性與文學性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
在莊子看來,蘊涵在“庖丁解牛”這個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是相對的,而絕對的道理是可以意會的,也就是“相視而笑,莫逆於心”的意思。《庖丁解牛》闡發的是一種混世和遊世的消極人生態度,學習時應該給學生指出其局限性:莊子的一切聽任自然,求得內心的虛靜的觀點,是要求取消人的一切欲望、情緒,甚至去掉人的知識、能力,是泯滅是非之心,對現實采取鴕鳥政策,以內心的虛靜超然抹殺一切平與不平,進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的境界。這實際上是要求人們取消一切鬥爭,安於現狀,成為一群庸人。但它也真實地反映了那一時代的人們進退維穀、小心翼翼求生存的真實情形。它在客觀上讓人們領悟到:如果掌握了客觀規律,就可以進入“自由王國”、處理世事雖遊刃有餘但卻必須審慎處之的道理。由於“形象大於思想”,對於《庖丁解牛》哲理的理解已遠遠超過了莊子的主觀意圖,如還可以說莊子宣揚的是一種“夾縫主義哲學”,甚至可以說是“技藝熟能生巧”等。
教學《庖丁解牛》一文,我們隻有抓住了哲理性與文學性的結合,才可能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體悟莊子博大精深的哲學觀點,進而領會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通過對文本中哲理性與文學性結合的解讀,才可能用現代的觀念去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這樣才算完成了單元教學任務。因為教學本文,基於新課標的要求,應考查學生對“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及滲透其間的“中華文化精神”是否了解,能否“用曆史的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所學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還負有把散文裏的“形象塑造”與古代詩歌裏的“形象塑造”加以區別的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重慶市開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