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庖丁解牛》賞析

教學在線

作者:鄒小千

《庖丁解牛》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裏的一篇著名散文。賞析莊子的這篇散文時,我們一定要抓住他灌注其中的哲理性和文學性。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賞析到位。

眾所周知,莊子吸收神話創作的精神,大量采用並虛構寓言故事,將之作為闡發哲學觀點的論據,這些寓言故事又常常以人物間問答的方式出現。由於莊子寫作“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因而,故事中的人物描寫極為生動形象,如《逍遙遊》中許由的形象,《人間世》楚狂接輿的形象,《養生主》中庖丁的形象更是如此。

充盈著文學性的《庖丁解牛》在先秦散文中是一朵奇葩,它浸透了哲學的汁液,又因其“在喻言中盡情發透正言”“相視而笑,莫逆於心”的獨特的文學表現力而獨步文壇,放射出奇異的光彩。其文學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方麵,作者抓住了庖丁解牛的動作和聲音,將一個宰牛者解牛的全過程寫得豐富生動、情趣盎然,極富有藝術性。首先,寫宰牛的一係列動作,手觸,肩依,膝踦,奏刀,將宰牛這種血腥的殺戮行為比喻為優美的桑林之舞蹈,動作優美嫻熟,體現了極高的藝術性。其次,運用了一係列象聲詞,將宰牛的聲音比擬成合乎上古樂曲節律的《經首》名曲。讀到這些描寫,我們感受到的是,庖丁仿佛不是在從事血腥繁重的勞作,而是已經完成了一次技術含量極高的技藝表演。庖丁整個解牛的過程可謂繪聲繪色,惟妙惟肖,舉手投足間都妙趣橫生。

另一方麵,作者寫庖丁解牛成功後的動作與神態也有很強的文學性,真是耐人尋味。由解牛過程中的“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的小心翼翼到解牛成功時的“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善刀而藏之”,文章把庖丁解牛後的那種揚揚自得,沾沾自喜,沉浸在藝術的享受中的栩栩如生的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至此,一個技藝高超、修養深厚、道行高深的宰牛者形象便躍然紙上,可謂“狀難寫之‘態’與‘人’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這種藝術特質是莊子所特有的。他的散文多給人以“相視而笑,莫逆於心”之感。他寫散文不是專從邏輯上去論辯,而是訴諸感性的直覺,並借助於作品中的形象塑造,運用寓言故事這個載體去表達種種哲學觀點。因而,讀莊子的散文,往往能給人一種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騰升,而這些飛躍騰升“近似於近代詩的語言”:“簡峭,縱橫,排宕,疏暢,流利,曲折,變化錯綜而不可端倪,一片靈氣氤氳,可謂‘絕世奇文’”。

我們認為,充盈著文學性的《庖丁解牛》這朵先秦散文中的奇葩至今還散發著哲理的芬芳。因為莊子的哲學觀點孕育在他這篇散文塑造的文學形象中。又因為“寓言是哲理與文學的結合,是智慧在具體事物上的表現”,而“莊子散文中的這些寓言(注:指‘庖丁解牛’之類)無疑都將發人猛省,增加人們的智慧,豐富散文的表現而成為文學園地的花果”,因而,我們有理由說莊子散文的哲理性與文學性是水乳交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