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寫作的源泉,寫作是閱讀的創造
讀寫指津
作者:劉金鳳
多數學生怕寫作文,即使寫了出來,也缺少真情實感。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傳統教學割裂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係,堵塞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滲透融合。
愛因斯坦曾指出:“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一種艱苦的任務來負擔。”要想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快樂,我的做法是把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以讀帶寫,以寫促讀。
一、閱讀是寫作的源泉
1.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寫作資源
教材是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歸有光在《項脊軒誌》中回憶祖母遺事,寫到與祖母聊天幾句話,幾個動作,例如“‘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作者寫這些細節,巧妙地寫了三個動人的場麵。平常的幾句話,平常的幾個動作,就把老祖母對孫兒極其疼愛、關懷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積累了這類材料,學生在寫記敘文的時候,就可以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從而豐富自己的作文內容。《項脊軒誌》中描寫的母子情深、祖孫情深和夫妻情深,也可以用來引導學生體會親情,做至孝、至善、至美的人。
2.從閱讀中積累語言素材,做到“言傳心聲”
古人雲“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不少學生雖有著豐富的情感,卻因缺乏紮實的語言功底,導致寫作時筆力凝滯。所以,我們還得從閱讀入手,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發現和積累優秀的語言素材,學會運用作者的表達技巧,把內心的情愫真正表達出來。
例如《詩經·氓》是一首夾雜抒情的敘事詩,詩中多用比興的藝術手法,對於塑造形象,突出主題,加強詩的思想意義等方麵都起了積極作用。有的學生在寫作《感恩與奉獻》時就運用了比興手法:“羊羔尚且能跪乳,烏鴉也能反哺,而我們芸芸眾生呢,為人子女,不應該感恩父母幾十年的養育之恩嗎?”該生從課堂閱讀中積累了豐富的語言表達技巧,並將其運用到寫作中,由物及人,表達出人更應該感恩的主旨。
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通過閱讀來摘錄一些名言警句。學生在閱讀古今詩文、中外名著或小品文、學生習作時,要擷取其“精華”,吸收其“骨髓”。隻有這樣方能借“他山之石”,使自己的寫作水平更上一層樓。
在閱讀中學習他人的語言表達技巧,積累妙詞佳句,這是寫作文前不斷醞釀、蓄勢待發的過程。當然,我們還應加強思維訓練,化用他人的語言,以形成自己的個性化語言,從而進行個性化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