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順亮興致勃勃地帶我們來到楚米鎮涼風埡一個名叫楚米鋪的地方。在這裏,有一棟磚木結構、占地約140平方米的兩層樓瓦房。陳順亮說:這棟樓房是1964年信用社職工胡世江、陳少國、令狐昌文、魏成忠和自己親手建造的辦公用房,當時造價為1萬元,是信用社的“老家當”。如今,一起開創事業的老夥伴胡世江、陳少國、令狐昌文、魏成忠都已離世,陳順亮卻一直想買下這棟自己參與修造的房屋,他覺得這樣心裏更踏實些。
腳踏實地的“挎包精神”
“我這個本子上,當時的存、貸款情況清清楚楚。”陳順亮找來老花鏡,翻出寫著“農業學大寨”的一本紅色筆記本道。筆記本裏記錄著元田信用社1961年到1979年的存款、發放,轉存款額等數據。“1974年,元田信用社集體發放貸款118696元,貸款規模首次突破10萬元大關”。陳順亮說,當時一心就想著壯大業務規模,支持和發展生產。也是在這個筆記本上,我們發現了這樣一組數據:從1952年建社到1984年的32年間,元田信用社核銷“呆賬”一次,金額80.00元。正是由於在60年的成長歲月中,始終依靠農民,為農民服務,農村信用社才有了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到1964年元月,社員股東已到4千多戶、股金近1萬元。
信譽一如既往地架設了農村信用社與廣大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情感橋梁,而腳踏實地的“挎包精神”在這個時代尤顯重要。
“為了組織存款,我們一年三百天以上都在轄區的新場、九壩、栗子、馬鬃、石板、小壩、茅石7個公社127個生產隊打轉,組織起來的存款都是些‘雞蛋存款’。”在那個時侯,雞蛋一分五厘一個,組織的存款五角、一元、一元五角不等,人們習慣稱它叫“雞蛋存款”。陳順亮告訴我們,那個時候實行統收統分,信用社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審查生產隊會計的分配方案和核對工分,然後背著挎包下去把款兌現給群眾,再組織群眾存款、回收貸款。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守庫費”一晚上才3角錢,可就是有使不完的勁。
如今,縱貫黔渝的崇遵高速上是川流不息的車輛,千年流淌的溱溪河邊靜立著別墅式星羅棋布的黔北民居。當初的“元田信用社”已不複存在,一代信合人的青春年華也隨歲月消逝 ,但他們以誠至上的精神開啟了“誠者信合”的文化之源。
他們的故事結束了,我們這一代信合人又該留給後人怎樣的故事呢?(責任編輯/張 楊)
鏈接:
新常態 新活力 新貢獻
2014年,貴州省農村信用社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以黨的群教活動為引領,以“三項行動”為抓手 ,緊緊圍繞地方經濟發展主題,積極應對複雜的經濟環境,奮力拚搏,開拓進取 ,圓滿完成年度各項改革發展任務,呈現出業績真、措施實、管理嚴 、服務優的穩健發展態勢 。截止2014年末 ,各項存款餘額 3495億元 、增加46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2475億元 、增加488億元 ;各項收入310億元、實現利潤89億元,存貸款餘額、增量繼續保持全省銀行業第一位。全省農村信用社核心監管指標持續優化,行社總體健康度持續提升,企業文化軟實力持續夯實,幹部員工精氣神持續增強。
2015年,貴州省聯社黨委、理事會、高管層將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廣泛調動全體幹部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著力做精三農金融 、做優微企金融、做實惠農金融、做大產業金融 、做強電子金融等“五個金融”,繼續譜寫貴州農信改革發展的絢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