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遵道行信 誠者信合(1 / 2)

遵道行信 誠者信合

科學發展 推動跨越 同步小康

作者:馮俊濤

信合“貴州第一社”

桐梓夜郎,中國版圖上唯一至今仍叫夜郎的神秘之地。桐梓元田壩,貴州大地上“誠者信合”文化的發端之地……

1952年初,桐梓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在桐梓縣元田區元田鄉成立,這是中國大地廣泛“合作化”前貴州曆史上的第一個信用合作社。

追溯中國合作金融的實踐曆程,“中國華澤義賑救災總會”1923年在河北省香河縣成立第一個農村信用合作社,1927年中國共產黨在湖北省黃岡縣建立了第一個農民協會信用合作社。建國初期到1958年“大躍進”,中央政府為了盡快把農民和農村經濟引向“社會主義道路”,在廣大農村推行“合作化”運動,新中國農村信用社得以普遍建立和發展,1953年底,全國各地建立合作金融組織20067個。桐梓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便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成立的。

桐梓聯社檔案室的牆上陳列著的“桐梓縣三區(元田)石板信用合作社社員證”記載:1954年10月11日,農戶劉惠賢,繳股金額2.00元。“桐梓縣元田區元田鄉信用合作社貸款證”顯示:1956年5月28日,貸款戶陳紹清貸款金額2.00元,貸款用途購買農具。滄海桑田,如今的桐梓早已煥然一新,元田信用社的舊貌也不複存在,然而這一張張蠟黃的“信用物件”,記錄著貴州農信走過的六十載風雨曆程。

篳路藍縷的信合先輩

1952年4月8日,經人推薦,“土改隊”工作組的人把正在地裏幹活的陳慶淵請到了元田壩信用合作社。當時信用合作社隸屬人民銀行流動服務組,流動服務組在元田壩設立的鍋廠、鏵廠、織布廠、煉油廠,在“發展生產、保障供給”的時代號角中正機聲隆隆。陳慶淵成為了信合“貴州第一社”的一員,開始了艱苦創業的人生曆程。

1953年6月,作為貴州省唯一的基層信用合作社代表,陳慶淵出席了在重慶召開的“西南信用合作社座談會”,會期15天,參加會議的貴州省代表團共7人,會議的主要內容是“打擊農村高利貸,擴大信用合作社試點”。

“我戴個毛線帽兒,穿一件‘汗頭’就去代表貴州省信用社發言,心裏有說不出的緊張。”陳老回憶道,“元田鄉信用合作社就是貴州省第一家信用社,直到1954年4月,我出席貴州省金融會議,安順地區大西橋信用合作社才成立。”

“西南會議”後,桐梓縣人民銀行流動服務組在元田壩設立的鍋廠、鏵廠、織布廠、煉油廠等被移交給了供銷社和糧食局。同時,隨著生產合作社、供銷社和信用合作社的快速發展,“三大合作社”紛紛開始發展會員。據陳老介紹,信用合作社當時主要有發展社員、組織存款、發放貸款和提供耕牛保險“四大任務”,由於合作社緊密聯係農民,依靠農民,長期在農村宣傳且具有良好的信譽,多數農民都願意參加信用合作社。

“三件寶”傳承信合精神

曾為桐梓縣楚米信用社工作人員的陳順亮,於1959年7月參加信用社工作,197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崗位,兢兢業業、克己奉公,多次獲得金融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10月,中國農業銀行給予陳順亮這樣的評價:從事農村金融工作三十年,為繁榮社會主義經濟事業做出了貢獻。

“我參加工作至今多少年,這張桌子、這架算盤還有這個賬本就有多少歲。”陳順亮家裏昏暗的寢室一角,一張老式的“三抽桌”和一架黑色“十五橋”算盤,被保存得十分完好,就連老賬本也被小心的保存在木箱裏。陳順亮說:“千萬別小看我這三樣東西,它們都是我參加工作時買的,至今已經跟隨我幾十年了。”

如今,陳順亮的長子在桐梓縣天門信用社工作,孫女在桐梓縣羊蹬信用社工作, “信合世家”其樂融融。對農村信用社傾注了一輩子熱情和熱血的陳順亮,準備把這些“古董”當作“傳家寶”傳給孩子們,讓他們見證農信人曾經艱苦奮鬥的歲月和激蕩的青春記憶,傳承在曆史長河中形成“誠”與“信”的企業文化,讓一代又一代信合人信守助力農村發展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