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不要隨意責備孩子的“破壞”行為(1 / 2)

有一位母親,因為孩子把她剛買的一塊金表玩壞了,便狠狠地將孩子揍了一頓,還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老師,讓老師對她的孩子嚴加管教。不料,孩子的老師卻幽默地對這位母親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就這樣被你‘槍斃’了,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該打孩子,而應該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就有動手的機會。”母親聽了老師的話,對自己的行為後悔不已,連忙對老師說:“我該怎麼辦?”老師回答道:“補救的辦法是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鍾表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修理費就成了學費,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滿足。說不定,孩子還可以從此學會修理!”

這個故事發生在半個世紀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師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應該說,故事中的孩子是幸運的,因為他不但有一位開明的老師,還有一位樂於接受意見的媽媽。

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像故事中那個孩子一樣的孩子有很多很多,但開明的老師和樂於接受意見的父母又有多少,我們不得而知。很多老師和父母都在不斷地埋怨孩子越來越難教,越來越不聽話了。於是乎,那些溫順、老實、聽話、乖巧的孩子,往往被老師和父母視為孩子們學習的榜樣,而一些行為出格、愛頂嘴、瘋玩、愛搞小“破壞”的孩子則被視為另類,老師和父母對這樣的孩子從不客氣,輕則訓斥、辱罵,重則體罰、毆打。

是的,那些溫順、老實、聽話、乖巧的孩子固然是好孩子,因為他們能夠讓父母安心、讓老師放心,但這樣一來,孩子的天性也被抹殺了,因為這樣的孩子多半循規蹈矩,頭腦反應比較慢,依賴性也比較強,在特長方麵沒有優異的表現,缺少獨立意識。相反,那些貪玩、行為出格、愛搞“破壞”,被大人視為另類的所謂“壞孩子”,由於他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想象著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某種試驗,無時無刻不在用自己的行動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對於這樣的孩子,難道不應該值得父母和老師去尊重,不應該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不應該被引導和鼓勵嗎?

其實,一些孩子之所以愛搞“破壞”,皆屬其天性使然,是創造萌芽的一種體現。自從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用懵懵懂懂的眼睛去看外在世界時,世上的一切對他們來說,是那麼新鮮和好奇。他們要認知、探索、創造這個世界,由於還隻是個孩子,所以,他們所采取的行動,隻能是自己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玩。既然是玩,難免就會有玩不好的時候,難免會有玩“砸”的時候,難免會有把父母或別人的東西玩壞的時候。麵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我們完全可以將他們看作是試驗過程中的失敗。作為父母,如果能夠合理地利用孩子的這種天性,進行多方麵的引導、鼓勵,並和孩子一起總結經驗,使孩子的創造性得到進一步鼓勵、發展,激發出孩子濃厚的求知欲望,讓他的大腦不斷地開發出天才潛能,這樣,就算孩子最後成不了愛因斯坦、愛迪生這樣的天才,但至少也可以成為對社會和人類有用的人,這難道不是孩子之幸、父母之幸、社會之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