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那些創造了人類文明成果的傑出科學家,小時候大多都是“破壞”大王,都是讓父母皺眉、老師頭疼的“小調皮”,然而,就是這些被大人認定為難以成器的“壞孩子”,長大之後,成就了讓世人震驚的偉業,在人類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當然,對待孩子的一些“破壞”行為,父母要進行分辨,而不是一味地鼓勵或製止。具體來說,孩子的“破壞”動機主要有如下幾點。
(1)好奇心的驅使
如果孩子的“破壞”行為是因為好奇的原因,可以說,孩子的這種破壞行為是一種創造、探索的行為,本身並沒有什麼惡意。對此,父母可以大膽地對他進行鼓勵和引導。如,孩子把鬧鍾拆開,是想看看裏麵有什麼東西能讓鬧鍾的指針走動;孩子拿剪刀將報紙剪壞,是想看看剪刀的用處,體會剪東西的樂趣。對於孩子的這些“破壞”行為,父母應正確地加以引導。當孩子把鬧鍾拆開後,父母可和孩子一起把它裝上,孩子想試著用剪刀,父母可拿一些舊布或廢紙讓他隨意剪裁。
(2)搞“惡作劇”
應該說,孩子的這種“破壞”行為是屬於故意的,其目的主要是尋求刺激,向周圍的人炫耀自己。如,故意把蟲子踩死、故意損壞玩具、故意把玻璃打破等等。對於孩子的這種破壞行為,父母一定要及時給予教育,因為孩子的這類行為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製止和教育,待其長大後,便可能成為破壞公共財物等不良習慣。父母可通過給孩子講一些具有啟發意義的故事,或以其他適合的方式,引導他懂得愛護玩具和物品,尤其是公共財物。如,當孩子把布娃娃摔到地上時,父母可這樣對孩子說:“你看,布娃娃摔到地上該多疼呀!”“布娃娃是你的朋友,你一定要好好對待她。”
(3)發泄不滿
有些孩子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脾氣會變得越來越大,在自己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往往會以破壞玩具、物品等方式,發泄心中的悶氣。對於孩子的這種破壞行為,父母應注意疏導他的情緒,耐心地給他講解道理,引導他用其他合理的方法發泄情緒。當然,在這方麵,父母也應當做好榜樣。如,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一生氣就亂摔東西,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總之,隻要孩子的“破壞”行為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破壞環境(亂塗、亂丟、亂摘),就不妨給孩子一片“破壞”的天地。雖然孩子的這種“破壞”行為和結果,會給我們造成一些價值損失,但他卻能從中得到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思考、創造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