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有一個叫蘇菲亞?尤索夫的孩子,是巴基斯坦與馬來西亞的混血兒。從她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就希望她將來能夠出人頭地,於是,他們對女兒進行了“殘酷式教育”。當然,他們的這種“殘酷式教育”也產生了效果,尤索夫13歲時就順利地考入了牛津大學,攻讀數學專業碩士學位。然而,這個看似前途無限的孩子,在碩士三年級考試結束後,為了擺脫父母的“殘酷式教育”,突然從學校消失了。隨後,她在給父母的電子郵件裏說:“我已經受夠了你們的虐待。”
蘇菲亞?尤索夫的“出逃”引起了英國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的高度重視。為此,許多專家、學者紛紛發出呼籲,希望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不要因希望孩子成才而不擇手段地采取一些極端的教育方法。因為那樣往往會造成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最後導致悲劇的發生。
在中國,目前許多家庭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關愛有加,但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愛,卻往往無形中給孩子戴上了“緊箍咒”,使孩子在得到父母關愛的同時備受壓抑。很多父母可能會認為,自己把體力活全包下來,或者限製住孩子的玩心,就可以讓孩子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學習上。其實,讓孩子幹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就是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快樂地玩耍,就是鍛煉孩子的創造能力。但如果我們把孩子的這兩種能力都限製住了,便相當於把孩子的天才能力消滅掉了。如此一來,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豈不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的空想了嗎?因此,還是請父母取下孩子頭上的“緊箍咒”,還給孩子一片自由和快樂的天空吧。
有些時候,孩子做出的事情會讓成年人覺得不可思議,有時還會被弄得哭笑不得,但這都沒有關係,因為這樣,不正顯示出孩子的可愛嗎?如,澆花時,孩子除了會給花澆水外,還會想當然地給花籃澆水,甚至給皮球澆水;吃飯時會把飯菜撒滿一身,還會將掉在地上的飯菜撿起來吃;穿衣服、鞋子時可能會反穿或倒穿;可能會將花朵塞進冰箱,期待在冰箱裏開出美麗的冰花……孩子的這些行為,用成年人的正常思維去理解,當然是可笑、離譜甚至是錯誤的。但這些對孩子來說,無疑是非常有趣和好玩的,而且,這些又是多麼大膽的嚐試呀,孩子從中獲得的成就和欣喜,又何異於科學家實驗成功的驚喜。孩子就是這樣通過一步步的摸索、實踐、思考而逐漸成長起來的。如果父母因為害怕孩子犯錯誤,而對他們進行各式各樣的限製,盡管孩子不會有犯錯誤的機會,但同時也失去了進步和成為天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