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每個孩子生來都有著不一樣的天賦。有些孩子可能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孩子對音樂比較感興趣,有些孩子體質比較好,有些孩子的記憶能力比較強,有些孩子則較善於觀察……而孩子隻有在適合自己的領域裏,才能做到學有所成。所謂的因材施教,也就是順應孩子的優勢領域進行發展,使他的天賦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並借以提升其劣勢區域。打個比方,假如讓姚明去學習體操,試圖把他培養成體操王子;讓錢鍾書去學習數學,期望把他培養成為數學家;讓愛迪生去學文學,為的是讓他成為大文豪……我們會發現,這些沒有“因材施教”的努力最終是要失敗的。
孩子的學習風格可分為認知型、模仿型、逆思型和開放型。下麵,我們不妨從孩子的天賦和學習風格入手,談談怎樣對孩子因材施教。
(1)如何教育認知型的孩子
屬於認知型的孩子一般都有以下特質:
①擁有探索真理的精神;
②希望自己發現,自己領悟,不願意隨聲附和;
③時常有獨到的想法或見解,堅持已見,獨樹一格;
④常因為太主觀而不易溝通,固執已見,以自我為中心。
因此,父母在教育屬於認知型的孩子時,一定要以朋友的方式來對待,並注重以理服人。當父母對孩子有某些想法或要求時,可以用征求和商量的語氣說出來,比如:“貝貝,媽媽覺得這件事如果這樣做會好一點,你看是不是?”這樣,孩子自然就會覺得他的想法得到了尊重,同時,也調動了孩子動腦思考的積極性。當孩子犯錯誤時,可以先對他說“你這樣做,媽媽很難過”之類的話,當他看到媽媽雖然很不開心,卻也沒有責怪他的意思時,自然就會自我反省,抗拒的心理情緒也會相應下降,如此,接下來的說理就會很順利,孩子一般也不會再狡辯了,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親子之間發生衝突。當孩子遇到挫折時,不管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父母一定要給予鼓勵,而不是嘲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現在做得已經很好了,爸爸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還不如你呢!”話雖簡單,卻能夠讓孩子充滿信心地繼續迎接挑戰。
(2)如何教育模仿型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屬於模仿型,他的模仿能力會非常強,隻要他感覺好玩或有興趣的事物,不論好壞,一律都會學過來。因此,父母一定要幫他選擇好玩伴,而且要及早告訴他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該學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是不該學的。
另外,父母也應該以身作則,不要在孩子麵前有不良的表現,以免孩子照單全收。而且,父母平時應該多關心孩子的表現,並對孩子多多鼓勵和誇獎,使孩子對好的事物加深印象,形成良好的習慣。還可以多給孩子讀一些偉人傳記、曆史典故,從而給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榜樣,很好地規範孩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