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總結自己的研究生涯時,用了一個方程式:A=X Y 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從這個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成功是三個變量的綜合效應,毫無疑問,勤奮是成功的前提條件,而方法則是成功的保證,不勤奮,當然無法取得成功,但如果隻有勤奮而方法不正確,所有的勤奮也隻能白白地付出。由此可見,方法是決定孩子付出努力之後能否得到回報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方法正確,事半功倍;方法不正確,事倍功半。
孩子的學習方法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的,這是一個長期經驗積累的結果。作為父母,我們無法自行為孩子製定出一套學習方法,硬讓孩子按照它來學習。因為,這種做法從表麵上看,雖然是為孩子“量身打造”,卻很可能出現削足適履的悲劇。其實,不管什麼樣的學習方法,也不管這種方法多麼的高明,但如果不適合你的孩子,就是不可取的。
當然,學習方法也是有共性的,父母可以遵循如下五個環節,對剛上學的孩子進行指導,並幫助他養成習慣。
第一環節:認真預習
預習是孩子在學校學習的第一個環節。就是在老師講課之前,孩子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知識上的準備工作。所以,預習實際上是孩子課前自學的一種良好形式。
預習首先是讓孩子通覽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和思路,如果發現新課所需的某些舊知識欠缺或遺忘,就要讓孩子進行查閱、補習。幫助孩子發現他難以掌握和理解之處,做些簡單的預習筆記,以便聽課時用。當然,也並非每天都需要對所有科目進行預習,但對於主要的功課,一定要讓孩子養成一種預習習慣。
第二環節:專心聽課
課堂聽課是孩子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也是他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一環。在這一個環節裏,父母應該怎樣指導孩子呢?
①帶著問題上課。如果孩子帶著一些未解決的問題進入課堂,就能保持較強烈的求知欲。此時,孩子就會集中精力聽老師講一些重點、難點和要點的內容,並學會適當放鬆。父母應該特別注意提醒孩子,要抓住每一堂課的開頭和結尾部分。
②緊跟老師思路。讓孩子在聽老師講課的過程中,注意老師講課的邏輯性。如果遇到某一問題沒聽懂可迅速記下來,先跳過去,順著老師的講解去聽,等下課後再去找老師討教或與其他同學討論解決。
③大膽提問。鼓勵孩子在聽課的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仔細觀察演示或實驗,大膽提問、大膽發表看法,積極參加討論。
④記好課堂筆記。要讓孩子在聽課時邊聽邊記筆記,以聽為主。並告訴孩子,記筆記時可以用符號代替,這樣就可以簡潔明了,迅速整齊。必要時可注明自己的批語,重點處用重彩或著重符號標注。
第三環節:不斷複習
複習是學習過程的中間環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孩子在複習中,可以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並提高對知識運用的技巧,進而使知識融會貫通,把學過的知識真正為自己所有。在孩子複習的過程中,父母切忌讓他一味地死記硬背,而是要遵循一定的章法。
①采用多種形式複習。可讓孩子輪流采用看、聽、記、背、說、寫、做等多種形式複習整理知識,不要一味機械地重複。
②當天的知識當天複習。應該要求孩子將當天學習的內容盡早進行複習,這樣可減少遺忘。同時將其與新知識聯係起來,可弄清楚知識前後的聯係和規律。
③假期裏指導孩子複習。每年的寒暑假及節假日期間,孩子都會有相對多的閑暇時間,父母可以督促和提醒孩子,除了完成作業外,還應適當複習,防止遺忘。同時,這樣做也有利於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另外,在節假日期間,父母還可以指導孩子適當閱讀一些課外書,以加深和拓寬孩子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