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經有一句至理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如何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應該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根本點。
孩子的學習興趣是需要家長去引導的。家長可以從他感興趣的東西入手,逐漸引導他對學習產生興趣。比如,有的孩子喜歡故事,不管是聽身邊的人講故事,還是看圖畫書上畫的故事和電視裏播放的故事,他都會很專心,還不時要問為什麼。當遇到畫麵上出現不認識的字時,他會專心地看,表現出很想認識它的欲望。這時,父母一定要抓住機會,回答他提出的“為什麼”或“是什麼”,及時教他認讀這些字。當孩子學會拚音,學會一部分漢字時,對於自己喜歡的故事,孩子會津津有味地邊拚邊讀,甚至便猜邊讀。這時,不管他讀的是流利還是結巴,是不是還有讀錯的地方,父母都要先給孩子肯定和讚賞,再耐心地給予指點。孩子自然就會得到極大的自豪感,不厭其煩地讀下去,這樣,他就會慢慢對書本產生興趣。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還可以啟發和鼓勵孩子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事物講出來、畫出來,或者根據書裏的內容和孩子進行對話、提問,甚至做遊戲,在這樣寬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孩子自然會受到啟迪,並逐步養成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習慣。
具體來說,在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過程中,以下幾點需要引起父母注意。
(1)增強孩子的學習快感
快樂的事,大家都願意去做,正如孩子喜歡玩遊戲一樣,因為遊戲給孩子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而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也應該遵循這個道理。隻有讓孩子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無比的事情,他的學習興趣才有可能被激發。父母可以通過引導、評價、激勵等手段鼓勵孩子,盡量避免學習過程中的“苦”,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無窮的“樂”。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使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呢?
①多表揚,少批評。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並及時表揚。如果父母隻看到孩子的缺點,總是抱著“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動不動就對他說“你就是笨,連這點事都辦不了”或“你看看人家,多有出息”之類的話,往往會導致一塊“好鋼”在不斷的批評中漸漸“鈍化生鏽”。“反正我就是很差,怎麼做都是錯,怎麼做你們都看不上,又何苦努力呢?”孩子在這樣的心態下,很快就會開始厭學,甚至討厭父母。這樣的結果,又豈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呢?
②多鼓勵,少打擊。很多時候,孩子取得了成績,大多父母臉上會“陽光燦爛”,而一旦孩子出現失誤,就會一陣“疾風驟雨”。殊不知,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安慰。要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增強孩子對學習的快感,父母一定要更多地給他鼓勵和信任,一句“媽媽相信你,肯定沒有問題”,可能比嘮叨半天效果更好。當然,父母還要注意讓孩子量力而行,適當提醒孩子多休息。對於一些特別貪玩、調皮的孩子,則更應該因勢利導,可以先陪孩子玩一會兒,再對他說:“寶貝,歇一會兒吧,先去做功課,等做完了功課,就可以玩得更開心了。”這樣,孩子一定會高高興興地投入學習,哪裏需要父母強製讀書和寫作業呢?